家园春季号建筑大师梁思成大拙至美
PROFILE人物名片 梁思成(.4.20-.1.9),梁启超的长子,早年赴美攻读建筑,并立志研究中国建筑史,填补世界建筑史中的空白;学成归国后,他和妻子奔走于大江南北,先后发现了赵州桥和佛光寺;他是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和构思者之一。 建筑之事,家国之事。 中国建筑,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于史前时期,发育在汉代,在唐代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美,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传统建筑中,那些佛教庙宇中的翼展屋顶,宫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棂、庭院里的月门和拱桥,让18世纪的欧洲设计师为之倾倒,甚至创造了一种专门模仿中国装饰的艺术风格——“Chinoiserie”(中国风)。 反观国内,工匠们历经千百年发展出我们的建筑特征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遮风避雨到侍奉神明,可是,建筑却始终受到鄙薄,认为不过是工匠之事。 直到梁思成的出现。 雕梁画栋——与建筑结缘 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出生时,正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他的出生给这个动荡不安的家庭带来了欣慰。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开始了8年的清华求学生涯。 清华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在全校运动会上,梁思成撑杆跳高曾获第一名。梁思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修养,他与黄自等人组织合唱团,学校成立管弦乐队后,他是第一小号手并任队长。他的美术尤其出色,深得美术老师称赞。在校期间曾被推举为校刊的美术编辑,为校刊画过写生、速写、漫画及校刊各栏刊头画等大量作品。他曾和闻一多、杨廷宝等人组织一个“研究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艺术团体“缪斯”,活跃了学校文化艺术氛围。 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年,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了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女子站在他面前,目光如水晶莹,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话更是改变了他的人生。 自从跟父亲游历欧洲两年,林徽因迷上了集艺术与工程于一体的建筑。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后来回忆说:“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与国际建筑大师们在一起学术交流 这是个性如此不同的两人,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年,他们共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宾大建筑系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作业。他们有时让学生为毁损的建筑做修复设计,有时让学生重新设计凯旋门、纪念柱。 每当此时,林徽因总是很快就画出草图,然后,又会因为采纳不同的修改意见而丢弃这张草图。灵感不断,反反复复。 就在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设计时,梁思成来到她的身边,以令人惊叹的绘图功夫,迅速、清晰而准确把林徽因富于创造性的图纸变成精彩的设计作品。 林徽因也承认自己是个兴奋型的人,而梁思成的沉稳和林徽因的灵动形成了最好的互补,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合作,在以后共同从事的事业中,一直保持了一生。 足尖奔走——梁思成的古建考察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梁思成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完成名为《中国宫殿史》的博士论文。年2月,他告诉导师,为了完成论文,必须回国去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从此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国,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间,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中国古建筑野外勘查和测绘工作。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加上助手莫宗江,花了九年时间,辗转15省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超过两千个,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 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梁思成的第一部著作。 正在绘图的梁思成 那是什么年代? 战乱频发,交通不便,只能在古庙或者路边小店中投宿,虱子成堆,有些地方还要提防土匪。 克服了这些障碍,他们便拉开皮尺,一点一点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建。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 “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 这段文字出自梁思成的野外勘测笔记,谁能说这时的他不更是一位诗人呢。 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在一篇调查日记里这样写着:“6月28日……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即使这样,他们却甘之如饴。当他们一次次在山野间发现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古建筑,那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尊雕像,在梁思成的眼里,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独乐寺,赵州桥,应县塔,佛光寺……它们或建于汉朝或兴于唐代,为了拍摄应县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莫宗江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而当他们终于在太原五台山寻找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时,他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殿前及整个庭院一片红光,他们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 梁思成在调查独乐寺时留影 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惊喜之中的同时,在几百公里外的北平,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年9月,梁思成举家南迁,开始了在抗日战争大后方的艰难生活。年底,颠沛流离多年的梁思成夫妇从昆明辗转到四川李庄。 就在李庄,家中实在无钱可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然而,梁思成却总是乐呵呵的。画图时,总爱哼哼唧唧地唱着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个简陋的办公室去。 那时,林徽因患肺结核而卧床不起;梁思成把下巴支在花瓶上,他因为年轻时车祸影响了脊椎,只能靠这样支起头,为《中国建筑史》画图,迄今此书仍以其先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 为了什么? “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一课题,向为学者们所未及,可资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梁思成这样说。 为了栽下这棵树,后来人好乘凉。 拙匠哲思——梁思成的城市规划与大都建言 从年在东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到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作为高校建筑专业的开山人物,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他的幽默与宽容仍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记忆里。 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梁思成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一封给学生的信中写到: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周恩来与梁思成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 在这片历史车轮极速转动的土地上,“梁思成们”的呼喊只能是螳臂当车: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老城墙也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被一块一块地拆下来……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但是怎样来保护它们,就得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撞到谁,就把谁推倒,这是绝对不行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这是梁思成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随着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冲突愈来愈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梁思成热”。 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在这片他深深挚爱的土地上,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那是一句爱的赞颂,为所有真实美好的情感,为那曾经的懂得。即使它已无形可循,却在空气中四处弥散。 LINK:荐书 《图像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 时间:年06月 ·中国古代建筑史经典之作,大开本筒页线装。 ·既是赏心悦目的画作,更是对古人营造秘诀的图解。 ·梁思成献给全世界的让人心颤的建筑手稿。 从青年时代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梁思成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做艺术,但建筑的构成与建筑装饰早已可独立成为一门艺术。而梁思成先生的手绘图更是精美不已,基本上每一幅图都可以当做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来欣赏。它们一张一张,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概要,即使在单看图纸,不看任何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也能对中国古建筑有个粗略的了解。虽说图中的建筑或许我们永远再也看不到了,但这些图却能够传递出那些遗落的古建筑的雄伟与壮观,也能传递出古人的审美与智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8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地开设三10以ldquo五r
- 下一篇文章: 神秘湘西凤凰古城十八洞村矮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