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浩,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本文摘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过程及思想渊源的历史考察——兼谈关于名城制度提出者之惑》,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年2月刊,总第期P-。头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在广泛查阅一批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年我国出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时代背景、社会诱因和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进而分析了这一制度的思想渊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各地历史文物古迹屡遭破坏、国家各项管制措施乏力的紧迫形势下,借鉴国际历史古城保护经验和我国于年3月先行建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制度,将年建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拓展至城市整体层面的一项制度设计,建立之初具有扩大化的“文物保护单位”的色彩,稍后于年建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度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完善意义。

目录概览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的历史过程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思想渊源四、简要总结与讨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是事关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一项重大战略设计,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为主要标志,该项制度于年建立,迄今已走过40年的历程。年,全国各地已举办大量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40周年的纪念活动,关于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意义、实践价值和社会作用等已广为人知。然而,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人们仍时常感到一些困惑:它为何会在年建立?当时有什么社会诱因?这一制度的出台是否一帆风顺?哪些人物对这一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付诸保护实践之初是否遇到过一些问题和困难等。

就一个具体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提出者而言,许多学术文献中指出,它缘于侯仁之、郑孝燮和单士元三位专家联名提出的一项建议,不少权威专家的论著,包括《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一书也持这一观点,非学术文献但社会传播和影响力颇强的网络平台“百度百科”中同样如此标记。

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名城40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一说法更是被频繁提及。它似乎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无需赘言的基本事实。然而细究起来,关于这一说法的一些具体内容,如三位专家中有没有罗哲文?三人联名建议的时间究竟是在年还是年?联名建议的方式是给中央领导写信还是给全国政协呈交提案?相关研究中的表述却并不统一。尤其是,三位专家所提建议究竟有什么内容?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如何表述的?在哪里可以查到建议原文?几乎所有的文献中都语焉不详。这些情况,值得引起学术研究工作的警惕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1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