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文化产业:日前,由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政府主办的、以“古典文化与时尚前沿”为主题的首届文旅创新周庄论坛举行,国内戏曲研究、文化旅游、时尚美学、遗产保护、创意经济、媒介研究等多个领域的20多位专家,聚焦以戏曲等为代表的古典文化与当代时尚生活在古镇空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周庄路径,以周庄为样本,跨学科多维度地为中国古镇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文旅业态的整体创新、文化体验增值升级、古镇对文化时尚的引领等问题提供启发和借鉴。

▲游客乘坐游船在周庄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岁的周庄如何稳健前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庄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开创了依托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以旅游发展反哺并支撑古镇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对中国古镇保护体系的建设、中国旅游业态的创新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30余年过去了,面对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中国第一水乡”在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最佳路径。

周庄镇党委书记张峰坦言,守着岁的周庄,如何让它能够稳健前行,他和他的同事们压力非常大,也在谋求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外脑,帮他们一起出谋划策。

他分析了周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是不可回避的同质竞争。同质竞争分两类,一类来自像乌镇这样声名鹊起的古镇,一类来自仿古的、人造的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商旅综合体等。

二是价值的冲突。保护中的开发,难度非常大。有一段时间周庄因为商业化氛围过浓受到诟病,后来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商业氛围相对下降,但是,商业化、社会化是做旅游不可回避的。

▲在江苏周庄景区,一位船娘在划船。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三是特色的维系。“水乡、古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特有的、非常重要的符号。我们也尝试着拿出一些土地来进行商业化开发,进行文旅项目的开发,但都不成功。主要原因,

一是我们面对的群体,受众规模的大小、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准,不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只是过境。

我想,周庄就是一个小镇,就是一个两平方公里浮在水面上的荷花叶,它自有诗情画意,我们要努力把这个特色维系下去,我们不会去和迪士尼比,不会跟古北水镇比,更不会和乌镇抢网红位置。周庄万的年游客量,远远超过很多景区甚至地级市。我们要通过‘一昼一周庄,一夜一水乡’把夜游做起来,把游客留下来过夜。”

▲游客在水乡周庄观赏灯彩装扮的水巷。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四是本真的坚守。“其实我一直在纠结。作为地方的一把手,我完全可以引进外来资本,包括PPP模式、EPC模式,把古镇某个区域拿出来,一些经营性的品牌引进来,然后资本多元化,古镇片区改造,但是到现在我都很难下决心,我还是想坚持做一个社区型、生活型的景区。”

“我觉得我们现在处在转型升级的焦虑当中,大家都在谈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我们如何转型升级。某种程度上,转型升级并不是我们要去转向或者要去改变自己,而应该是一个重新去找寻自己或者说重新思考和重新自省的过程。就像人在生命进程中需要不断自省或者重新理解自己,是不是秉持初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说。

也许正是基于对自身的重新思考,周庄选择了“世界水乡,有戏周庄”这个方向。

▲游客在周庄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携手昆曲建设有“戏”周庄

有着年历史的“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昆山这片江南富庶之地、人文荟萃之乡,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东方美学的审美与趣味。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表达了昆曲人对周庄的感情:“18年前,我们剧院没有任何演出,演员们都很彷徨,这时候,是周庄接纳了我们,在周庄古戏台,我们的昆曲得到了舞台实践,得到了和观众接触的机会。青春版《牡丹亭》所有演员都是从周庄走出来的,其中有三位梅花奖获得者,当时的四级演员今天都成了一级演员、二级演员。我们要感恩周庄,它从一开始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5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