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白菲斐

通讯员尚进李兴会

视频剪辑周萍英

00:16

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依一围砖石,静卧千年城与墙。积淀多年历史的襄阳,一砖一瓦刻下的是世代子民的家国天下。

夫人城段城墙(张宁宁供图)

电影《满江红》热映,一段历史再次拉近古今时空。湖北襄阳古城墙上的“岳”字砖不经意间向我们款款走来。

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城,曾经与岳飞抗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城墙上的30多块“岳”字砖,到底铭刻下怎样的密码?汉水孕育的人们,又和这城这墙留下了什么样的约定?

临汉门城楼(刘涛摄)

电影热映带“火”襄阳古城砖

襄阳古城临汉门,也叫小北门。这是游客打卡襄阳的热门地。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24岁的陈先生特地请假从外地赶到襄阳,陪女朋友过节。上午10时,在临汉门前的城门洞里,两人小心地触抚着网传爆火的“岳”字砖,期待爱情绵长。

“岳飞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刚好又看了电影《满江红》,既然来了襄阳,就一定要亲手摸一摸。”小伙子说。

采访当晚,临汉门人流不息,这块平日不起眼的砖成了香饽饽。其中不少妈妈们带着孩子来感受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精神。游客张先生说,之前并不知道襄阳古城墙上有“岳”字砖,网上看到网友评论,他也忍不住好奇前来打卡。

襄阳古城墙(刘涛摄)

华灯璀璨,岁月的回响穿越到南宋。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南宋时期,襄阳为京西重地,一度被金兵占领。岳飞上奏高宗:“襄阳为恢复中原之根本,应当先取。”公元年,岳飞率军一举收复襄阳,然后在此招兵买马、修筑城墙,使金兵不敢窥视襄阳。

如今,多年过去了,岳飞抗金的故事代代相传,古城墙上有关岳家军历史印记残存。今年春节,电影《满江红》上映后,襄阳古城临汉门城门洞里的一块“岳”字砖,就成为该市的新晋网红“打卡地”,省内外不少游客纷纷前来拍照,城砖上的“岳”字,也被游客摸得锃亮发光。

古城墙挂对联(周铁兵摄)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块网红“岳”字砖,呈灰青色,仅有一侧显露在外,宽20.5厘米,高10.5厘米,由于镶嵌在城墙内,无法确定长度。

“岳”字砖大概率不是“岳飞砖”

“岳”字砖是不是岳飞当年留下的?答案和我们期待的有些不一样。

襄阳文化学者方莉称:“仅看这块城砖的高度,就属于典型的明代城砖。”她称,明代城砖的特点是制式厚、大,一般高约10厘米,而宋代城砖的制式多为薄而平,高约6厘米。

航拍襄阳古城(刘涛摄)

方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经过考察,这种带有“岳”字的砖,阔大沉厚,其制式、烧制技术等与明代城砖更为接近,而与宋代城砖迥异。因此,方莉推断,这块网红“岳”字砖,并非南宋岳家军监制。而从襄阳临汉门城门洞到古治街这段城墙里,30多块“岳”字砖中,目前没有发现宋代城砖。

那襄阳城墙上的“岳”字砖来自什么朝代?

方莉推断,来自于明代的可能性较大。一是明代襄阳城砖厚重、规整,外观比较近似。二来,明代是襄阳城墙发展的最高峰,明王朝统治阶级当时十分重视城墙的修筑,希望最大限度保证城墙的安全。于是,明朝时期对襄阳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增强了襄阳城墙的防御能力。

城砖上为什么有“岳”字?方莉解释说,这是古代的一种质量管理机制的体现。朱元璋时期,在全国各地广修城墙,为保证城砖的质量,杜绝贪腐和偷工减料等现象,他要求在城砖上刻上负责官员和各级制造者的名字,实施责任到人的制度,以便于日后对责任事故进行认定。

襄阳杨扬宣传古城墙(本人提供)

方莉介绍,城砖上模印“岳”字的做法,开始于春秋时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吕氏春秋·孟冬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姓、名、字、号等,以加强质量管理,便于追责。明代文字城砖中,除了“岳”以外,还可看到“左”“丘”等姓氏。而城砖上的这个“岳”字,可能跟岳姓人物有关,但大概率不是岳飞,而是明代某个姓岳的造砖工匠。

古城夜色(杨东摄)

襄阳城墙铭文砖多达百余种

据考证,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城,其城墙修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但早期所筑为土城,宋代始以青砖包裹,后又经过历次修缮。历代遗留下的城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尤其是铭文砖,可以说是一部襄阳建城史。

方莉介绍,襄阳城墙上的铭文砖多达多种,城砖上的铭文刻有制砖者、工匠、监砖官员、担保人、建筑年代、建筑地点等多种形式。如襄阳民间文化工作者施锦华早年拾得一块明代铭文砖,内容为:“襄阳府谷城县提调官县丞宋忠修、司吏许英、的当人何仁佐、作匠易应才、人户杜三保。洪武十六年。”

小北门的“岳”字砖(白菲斐摄)

除此之外,襄阳城砖上还发现有“谷城县”城砖、“枣阳县”城砖,表明当时襄阳作为府城,筑城时采纳了各属县上供的城砖。而清代襄阳城砖多见“道光六年城工”“咸丰二年城工”“光绪二年城工”等,往往规格大小杂乱、陶色不一、字体也不规范,铭文内容简单草率,表明清代对筑城的重视度下降。

“修筑襄阳古城墙,最早的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紧邻汉江段的古城墙,又作为保护城内百姓的防洪之用。现如今,它是襄阳人凭吊历史、彰显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黄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就是根植在襄阳人骨子里的古城墙情结。

文化学者向游客介绍“岳”字砖(李兴会摄)

拨付1亿元实施古城保护与修复

近年来,襄阳高度重视襄阳古城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制定了《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提升计划(—年)》,编制了《襄阳城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等多部古城保护的政策法规,形成了古城保护长效机制。

为推动古城保护,遵循“尊重历史、科学修复”的理念,近些年,襄阳积极推进古城保护与修复。随后,东、西护城河开启清淤工程,临汉门文化公园、长门遗址公园陆续建成,城墙修缮工程全面完成……如今的襄阳古城已达到“墙固、路通、水活、树绿、城美”的效果。

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年来,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襄阳城墙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据黄健介绍,近五年来,各级部门拨付项目资金近1亿元,用于古城墙的风貌修复、日常维护和城墙修缮,极大地保护了城墙本体的安全,维护了历史风貌。

黄健表示,未来,襄阳古城将更具“文化味道”。“下一步,将把古城内的仲宣楼、襄王府、单家祠堂等打造成文化展示的公益‘展览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涵养文化底蕴,激发城市活力。”

系列活动塑造古城新形象

“今年春节假期,20万人来襄阳古城游玩,日均人流量近3万人。”据负责襄阳古城运营的襄阳古韵襄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易谷婷介绍,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襄阳寻找“诗和远方”,感受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年1月,在襄阳市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推动下,襄阳古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小微项目切入为抓手,新建了游客中心,启动了临汉门东西两侧树木亮化工程,研发了以襄阳古城地标性建筑临汉门等为背景的襄阳古城“手绘地图、手绘地图跳棋、古城旅游宣纸折扇、古城旅游帆布包”等七种文创产品,大大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张宁宁检查城墙安全(本人提供)

围绕着“古城邑、新生活”的旅游休闲主题,该区每年策划文旅活动30多场,除常态化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外,还举办了“北街非遗市集”大型“非遗”交流活动,汉服文化周活动、“我们的节日”民俗节庆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自年4月起,襄城区积极策划推出“北街八点半”系列活动,通过主播探店、区长带货等方式,提升襄城夜购的体验感,引领襄城夜经济发展,打造襄城“夜经济”“夜文化”“夜空间”的消费新体验,让“夜之襄城”成为襄城一道靓丽的名片,不断提高襄城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年8月16日,襄阳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借助于举办新春庙会、直播大赛、烟花秀、购物节等活动,襄阳古城消费市场“热”力回归。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1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