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古镇与轨道交通的交集以上海轨交11号
现代轨道交通向上海郊区的延伸与郊区传统古镇产生了一种多元复杂的交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的土地开发规划建设情况较为直接地反映了该交集内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协调和共存。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翔站和安亭站为例的调查分析表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段及其站点区块规划开发情况显著影响了中心城与郊区的空间格局;而郊区空间能否保持稳定则取决于该郊区区域具备的县镇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厚度。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地块综合开发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合理的规划能达成郊区新旧区域空间的互补共存。 1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延伸段的建设背景 1.1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与嘉定在上海地区体系规划中的定位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郊苏州河北岸,年并入上海市后逐步纳入到了特大城市的结构体系之中。年世博会前后,迅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新的规划调整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上海中心城区和周边郊区的一体化整合。 嘉定区内的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段(系统编号R3线)其线路规划在时间上也正与嘉定区—年总体规划同步;空间形态上11号线特意采用了Y形线路布局,以适应嘉定的地形和一核三片区总体规划框架。 嘉定区城镇体系规划(年) 1.2郊区型轨道交通站点设置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段的站点设置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选在现状县镇人口密集区附近,以兼顾改善当地的交通需求;二是选择郊区相对空旷的地块,以求站点周边留有足量新城开发储备用地。前一种站点布置明显正处在轨道交通和郊区古镇的交集之中。如南翔、安亭、马陆、嘉定西站和北站等;后一种选址的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相对具有独立性,表现出一定新城规划性质。如昌吉东路站、光明路站和嘉定新城站,以及专项站点赛车场站等。 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组团规划(轨交Y型线路与嘉定城镇分布形态基本吻合) 2轨道交通11号线郊区段站点区块综合开发体规划 2.1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及其综合开发体概观 轨道交通的技术内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及相关设施的现代属性。同时交通站点所处的当地人文地理环境也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因此两者间的交集是次生中间体,其属性理应受到两者双重影响。但调查显示,轨道交通设施和周边土地规划建设实际是以开放的现代技术为主流的。 这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国内社会主体上仍处在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其次,国内人居环境建设仍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郊区站点及其综合体更像是一个由轨道传递来的中心城镜像;最后,自上而下的强势主导使项目在建设时优先考虑的是沿线纵向的标准化、经济性和建设速度因素等等。 2.2郊区站点综合体的规划 轨道交通郊区站点综合体大多负有接纳人口等城市要素转移的使命,也由于郊区交通相对单一,土地开发大多采取了将快速轨道交通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规划策略。另外,在郊区还受到耕地红线的严格限制,建设用地紧张,因此,催生了一种与站房零距离对接、土地使用上采用集约型高强度土地开发、内部道路系统立体整合,以及空间形态晶体化的郊区型“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StationIntegratedDevelopment,简称SID)。 (1)规模:经统计,轨交11号线郊区段站点周边直接开发地块建设面积平均为94.6hm2。 (2)布局:在轨交11号线郊区段站点地块,综合体多夹持在轨道交通站房的两侧布置,一如江南小城镇夹河为市的传统,形成一个半闭合社区的类圆形。其中以汽车城站商业服务区形态最为典型。 汽车城站SID商业区内圈的理想形态 汽车城站SID住宅区 (3)分区:轨道交通站点郊区型城市综合体内部空间被大大压缩,土地使用性质带有集约整合的特点。从内到外仍可大致分为3个圈层: 处在核心的是轨交站房及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换乘系统; 紧依站房的内圈为商业服务区; 商业服务区的外圈是居住区域,或者在商业裙房上部设计高层住宅楼。 南翔站中治祥腾项目、安亭站嘉葶荟项目基本指标 南翔站中治祥腾SID项目鸟瞰图 安亭站嘉葶荟项目SID卫星地图 (4)商业服务配置:南翔站服务区为郊区的常见形式,其商业服务配置反映了郊区消费的特点:贴近生活,经济实用、兼顾时尚。各层平面配置是:一层为餐饮、零售、服装;二层为餐饮、服装、教育、娱乐;三层为餐饮、娱乐;四层为大型影城。整个综合体形成了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小型体系。 南翔站、安亭站SID商业服务区 2.3郊区轨交站点SID的特征 与中心城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城市综合体相比较,郊区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在内容上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在用地性质的侧重上以及与所在郊区环境的关系上,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1)土地利用的侧重。在用地方面,SID距离中心城区越近,其商业属性越强;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居住比例越大。郊区型SID中,居住用地往往占据综合体土地开发的较大比例。 (2)用地边界。城内的综合体与周围环境相容,而郊区的综合体与周边环境相异。 (3)内部交通和内敛属性。高度依附轨道交通站点的郊区综合开发体的内部道路强调与轨道交通的零距离对接,与高架大平台合一。 (4)站点距离的设置。站点到古镇距离的设置十分重要。南翔和安亭的站点设置情况是,古镇的历史街区和轨道交通站点SID两者呈现为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弹性的距离兼顾了古镇居民的出行,也给古镇和轨道交通站点新区各自的发展都留有了余地。 (5)郊区新建综合体的社会形态分析与传统古镇的人文价值。郊区型SID明显存在着社会人文类别上的缺环,主要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满足的代表人们需要高端层次的城市内容。 2.4郊区轨交站点规划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使用,轨道交通郊区型高密度集约城市综合体也显示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受人口频繁流动和半市场化土地开发模式影响,导致此类居住综合体的社会配套相对不足。其次,纵向运作的规划开发容易导致站点综合体的模式化、商业服务配置的同质化、与中心城区雷同化,以及缺乏与站点当地环境的协调等。 更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站点周边地块用地范围的维护上。其与所处的郊区农田非建设用地之间理应有明确的边界限定,不然站点地块就会不断向外复制开发,将成为现实中另一种大城市无序膨胀“摊煎饼”现象。 上海一带历史上以田园水乡著称。随着城市化的急速扩张,犬牙交错下的郊区城—乡意象主客关系已经易位。郊区的历史风貌需要政策的保护。对于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地块开发来说,最重要的是防止郊区古镇和轨道交通的交集的失衡,自身乡土文化价值的无谓流失。 3南翔和安亭古镇规划 3.1从底层视角看地方古镇历史 在江南地区,市镇大多兴盛于自发形成的草市镇。市镇以下有大量村落作为乡脚;其上有连通国内的民间商业网络。现代轨道交通与南翔、安亭产生的交集,放在长时段上看,只是历史上古镇历次兴衰变化的续集。其间,地理地貌因素也微妙地影响了地方耕作和商业手工业趋势。明嘉靖年间,地处冈身而适于植棉的嘉定县借助税赋折银改制,“躬耕之家,仍纺棉织布,抱布易银,以输正赋而买食米”。一个多方交易的市场体系由此成形。南翔和安亭等地也乘势成为了明清时期闻名的棉花种植和棉布加工销售的专业市镇。 3.2嘉定区域结构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近代以来,原本依托太湖盆地的水运交通旧体系逐渐为新型交通所取代;大上海的兴起则代表了江南区域内部中心的东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是否能兼顾本地的稳定和发展,除了上层规划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地历史文化的厚度、居民的自我认同,以及历史传承风貌保护的力度。“嘉定区域隐约存在一个中长时段的区域文化深层结构,从而使其即便处在强力的外部交通场合中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在今天的嘉定区总体规划和战略规划中,安亭镇和南翔镇是嘉定区域空间框架中非常有活力的“两翼”,一东一西支撑着嘉定新城的空间形态。 清中叶安亭镇平面图 清中叶南翔镇平面图 南翔老镇区详细规划(年) 4结论 上海的肇始和城市发展,与周边小城镇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大上海总体结构层面上看,嘉定区南翔和安亭等江南小城镇仍是今天的上海城市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点。对大城市外围郊区城镇层面来说,古镇利用不仅是着力点,还具有承上启下理顺空间秩序和发展脉络的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处在轨道交通和郊区古镇交集之中的站点地块开发,其优势有以下3个方面: 其一是良性的项目投资和社会保障的关系。由于有古镇老城区做依托,有一定的人文生活气氛、商业成熟度以及历史传承和知名度,从而在投资和社区氛围之间形成了正循环。 其二调查发现,轨道交通不仅拉近了嘉定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嘉定区域内部的联系。嘉定老城和依托古镇商业服务设施更加齐全的安亭站和南翔站,吸引了相邻居民借助轨道交通前往,从而成为事实上的准地方中心。 其三是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和小城镇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嘉定地处高乡,历史上当地的人们很早就具有了前现代工商业意识。在今天,这个郊区老城古镇和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集,既保留有向下与村落的传统联系,又有向上与中心城的现代交通;既有古镇老街的历史风貌,又有站点新城的商业时尚。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兼容,表现出一种传统和现代的多元共生。 与西方偏重经济地理的区域理论不同,中国的“区域”概念更接近于一种有历史记忆的“人文地理”。南翔和安亭等古镇所处的嘉定区正是这样一个虽经过千年的变迁,但仍保存着自身相对完整性的文化区域。从规划角度来看,中心城区和郊区和而不同,郊区古镇过去和将来都将是其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重要角色。 详情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5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赤坎古镇旅游项目市区至水口交通三埠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