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文亳州古城墙
亳州城,历史悠久,自汤都亳始,已有多年的历史。《太平寰宇记》载,楚平王在焦城的基础上修建谯城。当时城墙高1丈,长丈,城池近正方形,是现亳州城的前身。 城墙东西长三里,南北长二里半,周围长九里。城体略为正方形。城池建筑在涡河南岸,地形似卧牛,又称卧牛城。城墙高约7米,上宽3—5米,下基约8—l0米,墙体土夯筑,底基石垒,砖砌墙面,城墙内外自上而下各有收分。城墙上内侧有女墙,外侧有垛堞,又叫垛口,上有瞭望口,下有射眼。沿城墙四周每隔约60米左右筑有凸出墙之外的马头面,又叫敌台。城墙东南西北角各筑有一个较大的敌台,突出城外。西南角城墙上建有木兰庙,东南角建有奎星楼。城墙内有城壕,又叫城海子,城墙外东、西、南三面挖有护城河,城墙下设有暗涵洞,城内积水可通护城河,再流向涡河。 早期的亳州城为土城,几经损毁,几经修复,直到明宣德年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计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垣高二丈五尺,基宽九尺,周长九里三十步。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壕,深各一丈,有桥通之。年(明弘治十一年),增修城楼、角楼各四个、城辅楼五十四个。四个城楼直线对称,每个城门都有两道门,即内有拱券门,外有扭头门。扭头门的扭转方向为逆时针,如北门的扭头门对西等等。 城墙四门:北宋大中祥四年(10l0年),宋真宗赵恒为谒拜太清宫的老子幸亳,赐亳州西门为“朝真门”,城楼为“奉元楼”,北门为“均喜门”,城楼为“均庆门”。之后历代多次修茸,门额多次易名。最后一次是乾隆二十六年(l76l年)知州王鸣重修城楼。四座城门造型结构一样,都为拱券式,台高约八米,阔约40米,进深约l8米,门洞装有木质、铁边、铁钉镶成的两扇大门。四座城门外各建有瓮城,瓮城又各建一座扭头门。瓮城门洞及垣均以砖石券砌。高度、厚度均与城门相同,并和城墙连为一体。从城门到瓮门又有一段小街。呈月牙形,瓮城内有马道可上城墙和城门。 建国前夕,亳州城墙基本完整,城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如今,古城墙虽已无存,然老城区仍具有浓厚的古城风貌,四门大街和白布大街等主要街道,均为石条路面,青砖小瓦房屋沿街而建。 建国前夕,亳州城垣、砖圩尚基本完整。二十世纪50年代初,城垣砖圩逐渐被当地居民自行拆毁。年,平整北面城垣,建为和平路。之后,其他城垣、砖土圩相继铲平作他用,原来的城墙变成了现今亳州城的内环路。(作者:佘树民) 本期编辑:汪佳桂 亳州广播电视台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2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的古城墙是否已经失去价值
- 下一篇文章: 维护古城墙周边风貌,大同魏都大道多处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