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历史机遇谋求古城转身巨椽匠笔绘现代
近日,老城区内南部的韦园和木材公司两大棚户区的居民正在忙着搬迁,征收办和街道工作人员入户丈量。据征收办的负责人表示,目前,两个片区的居民积极性都比较高,丈量工作已经进行了80%左右,月底完成丈量并开始片区大面积拆迁。 韦园和木材公司棚户区改造提升,拉开了兖州新一轮城市大发展的热潮,今后还将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济宁定位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融入济宁主群结构大城市,济宁新机场、鲁南高铁、国道改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在兖州布局,为兖州城市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承接济宁中心城市辐射,建设富强美丽幸福和谐新兖州,是区委、区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54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兖州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县城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人的城市,走在了济宁周边县市区前列。但兖州城市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城市发展的步伐与兖州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集聚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离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面对周边县市区城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面对兖州城市发展需求,开启新一轮城市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围绕兖州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枢纽型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区委、区政府结合兖州城市发展实际,提出了“一带一轴两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一带”,就是在东部实施泗河综合治理,沿泗河北部建设平原水库,沿泗河打造连接兴隆庄南部生态区的泗河生态景观带,也是一条生态文化带。“一轴”,就是以九州路和建设路为主的城市东西发展主轴、联通主轴。“两城”,就是以龙桥路为界、以城市生活服务为主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四区”,就是中心城区、北部以工业和物流为主的产业区、南部两大企业园区、西部杨家河向西至颜店镇的产业发展预留区,也就是以颜店镇为中心的现代工业新城。 “一带一轴两城四区”的发展格局,符合兖州今后和长远一个时期发展需求,也拉开了兖州城市大规划、大发展、大建设的框架。“这样的一个发展格局,在空间结构上相互融合、一体发展,又方向明确、主体清晰;在功能分区上上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在产业发展上既布局科学、相互配套,又各具特色、错位互补,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据区规划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定位明确,布局清晰。城市发展如何推进?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东疏、西融、南优、北控”的要求。 “东疏”,就是对城市做“减法”。疏朗东城区城市空间,疏解人口密度,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和通畅度,彻底解决东部老城区通行不畅、缺乏绿化、人居环境差的问题。结合棚户区改造,着力提升三大片区,在北部,对少陵公园、老体育馆、北护城河周边改造提升;在中部,对韦园、木材公司片区整体改造提升,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在南部,启动南关及南护城河片区改造,把烈士陵园改造为开放式、纪念性公园,结合泗河景观带,提升整个南部城区形象与品质。 “西融”,就是对城市做“加法”。完善西城区设施配套,同时跨西铺路规划建设工业新城市,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加快融入济宁都市区和主城区。对铁路以西、扬州路以东、九州路和建设路之间的未开发地块进行绿化提升,利用现有林地和自然地形,建设绿地和休闲广场,打造城市天际线。对政府办公区、圣德酒店周边及府后公园进行整体绿化提升,结合市民中心建设布局,形成一个大的疏朗空间和城市绿地。同时完善商业中心、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活。 “南优”,就是对城市南部优化提升。受南部城市发展空间限制,通过打造泗河生态文化带,做活水文章,加快城区南部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包括兴隆庄在内的城区南部人居环境和功能形象。 “北控”,就是相对控制城市向北部发展。城市北部主要是工业和物流园区,再加上漕河机场和物流园区布局,北部发展应适当控制。以滋阳路为界做一个生态隔离带。 结合兖州城市长远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区委、区政府超前谋划城市水源,在龙湾店一带建设储量在万方的平原水库,通过大安沟、府河引水入城,同时缓解漕河、大安贫水区问题。抓住市里引汶补源工程机遇,从跃进沟引汶河水入颜店,解决工业新城产业和生活用水。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结合兖州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体现兖州多元历史文化,讲好兖州故事,呈现一个独具兖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梦想照进现实,更需苦干实干。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5年的时间,一个工业强劲、舒适宜居、生态和谐的现代化新兖州定会屹立于泗河岸。 (文:《今日兖州》记者张树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2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丽乡村古镇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的美丽
- 下一篇文章: 从京都古城到现代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