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馆驿:小巷人家,温情一幕。泉州古城里,29条街巷的保护修缮工程正全面推进中。保留住了历史风貌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时空,居民仍过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每一条老街巷里都是满满的老泉州烟火气。据悉,今年5月,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荣获二等奖。近日,泉州古城保护成为全国四个历史街区优秀案例之一被分享。一轮又一轮的用心修缮,泉州古城的保护案例让全国看见了泉州老街巷独有的魅力。古榕巷:因地制宜打造的口袋公园备受青睐,成为不少市民家门口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濠沟墘:改造提升还原本真样貌,让更多人看到泉州旧时的排水系统和构造。奎霞巷:出砖入石,“闽南红”砖石色彩鲜明,独具特色。镇抚巷:夜幕降临,老街巷散发独特的魅力。井亭巷:小巷里不时遇见“惊喜”。泉州古城保护案例全国推广米长的金鱼巷,海蛎壳、出砖入石、水洗石、白灰粉刷、夯土墙、木雕、石雕、泥塑等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让修缮后的街巷展现出泉州的“古早味”。作为首个古城系列保护性提升工程,其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给予的殊荣。新街:让旧墙换新颜,把遗产点“搬”上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世遗”。据悉,今年,中国建筑学会首次在建筑设计奖中设置“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奖,泉州在金鱼巷和中山路两个项目上的探索保护凸显出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两个全国大奖,正是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见证。泉州古城保护修缮获得的荣誉不仅于此。在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主办的—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上,泉州古城保护成为全国四个历史街区优秀案例之一在会议线上分享。金鱼巷:改造完成,留住古韵焕发新生。泉州市文旅局局长、泉州古城办常务副主任李伯群作了题为《探寻与世界遗产共生的实践——以泉州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为例》的报告,汇报了泉州金鱼巷的更新理念与做法,坚持了“微更新、低冲击”的原则,严格遵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以及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会通巷:遇见老巷之美。留住古城烟火打通“城市血管”走进花巷,两侧建筑的修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管线和台阶入户等工作正在实施中。花巷:灰塑,传统工艺美得低调,现场师傅正在以独特的工艺技法施工作业。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古城共有18条街巷的立面修缮工作正在同步开展中。年8月,泉州古城办等部门启动了新一轮的古城29条街巷保护修缮工程,经过一年多的高效推进,已完成29条街巷市政及地面铺装任务,正全面推进两侧建筑立面的修缮提升工作。花巷:位于花巷46号的吴氏番仔楼,这栋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是花巷里保存较好的老民宅之一,修补和加固改造后,并未改变建筑的整体风貌。29条老街巷,“一街一特色”。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近百名老工匠分布到一条条老街巷里,几十种古法工艺和传统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升街巷原有的风貌。打通“城市血管”,提升原本薄弱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样是老街巷改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造后,古城地下市政综合管网系统得到完善,管线落地、雨污分流……居民的生活得到更多便利。一年多的时间里,老街巷修缮的组织方式也值得称道。综合提升过程项目有7公里多长,涉及居民5万多人,泉州探索出了“六微六保”古城项目实施组织方法,“微干扰低冲击”使得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