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彲浠ユ不濂藉悧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310/4784642.html
一、葫芦岛兴城古城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老城区中心。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城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分别各有坡形砌登道。以前分外城和内城,外城已倒。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城内东、西、南、北大街十字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兴城古城有古韵十足的明代古城,瑞气升腾的温泉,还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荡漾的大海,桃源仙境的觉华岛,每一处景点都有会令人流连忘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古城城门、钟鼓楼、兴城文庙、祖氏石坊两座、城隍庙、蓟辽督师府、周家住宅、民俗博物馆、宁远驿站、兴城海滨等。宁远威雄拔地起,神州无二正方城。长街依旧明清韵,商铺无移故里情。过往沧桑文韵厚,沉浮岁月鼓楼宏。金戈铁马袁崇焕,抗寇豪杰万古铭。——辽河汇海《七律·游兴城古城》游经渤海古城临,旧迹遗踪试一寻。拔地牌坊标日月,耸云楼雉证浮沉。金汤险固曾宁远,睥睨沧桑独峙今。坐贾行商纷辐辏,闲人似我几知音。——博陵一鹗《七律·游览辽宁兴城古城》戍边三镇固如磐,善战能征史册刊。捷报后金可汗殒,佳音太极锦宁残。离间顷刻长城毁,中计时分帅骨寒。千古奇冤无憾事,盖棺定论敌朝銮。——铁岭老孟《七律·游宁远古城感怀》夜幕降临灯火亮,古城名盛雅亭幽。兵家气势依然在,历代英豪刻鼓楼。——月婵星朗《七绝·夜色中的兴城古城》重镇名城宁远洲,辽疆史册写春秋。一条明代青砖路,四角清朝铜炮修。历史沧桑文庙盛,沉浮岁月鼓楼幽。半圆城瓮风云地,勇将先贤为国忧。——菊香书屋《七律·兴城古城》海天一线望无边,排浪层叠拍岸旋。暮色景中迎雨燕,晨光画外送风帆。枕沙踏浪乡人醉,戏水冲舟游客欢。涌起洪波菊女绕,涛声梦里鹭鸥翩。——菊香书屋《七律·兴城海滨》薄雾浮云漫首山,红花绿树绕岚烟。峦迎日曜离离影,峰望潮平点点帆。人似流霞飘逸客,身如飞鹤曼游仙。若冰雪气清神瑞,秉六合高耸凛然。——石殿阳《七律·首山》烽烟散尽古城存,贩贾辐集异客音。铁炮常说披甲士,街衢不见戍边人。王亭已换黄龙首,殿阙仍伤赤胆心。莫叹当年惆怅事,常怀旧远警新君。——非常道《七律·游兴城怀古》欣然漫步海河边,潋滟鳞光水映天。鱼戏清波无限乐,鸥袭白浪有极鲜。林间俊鸟夸花好,岸上情人赏月圆。艳羡轻风亲草木,金秋激我诵诗篇。——有梦的蜗牛《七律·金秋漫步兴城海河有得》游子金秋逛古城,天高云淡亦多情。晓闻飞将图平策,夜望烽烟退怯兵。龙回头边观浪涌,菊花岛里念黄蓉。无情岁月催人老,怡性随缘自在行。——石文明《七律·游兴城》秋虎袭来热气腾,乘车一路放歌声。古城四面青砖绕,渤海三礁碧浪冲。雨霁群山披锦绣,旗飘小镇展雄风。菊花仙岛人潮涌,回首龙头入画屏。——张玉兰《七律·兴城一日游》渐风吹西陆夜生凉,飘零叶成秋。看古城宁远,迎来送往,俊赏清游。四角炮台仍在,旧迹似能搜。远处南枝鸟,断续啁啾。谁信孤城能守,是忠心赤胆,元素风流。问明砖清瓦,还记壮怀不?对来客、凭他指点。任嘶蝉、相对说新愁。黄昏近、去云天际,落日楼头。——老鱼头《八声甘州·宁远古城》兴城当历史的巨锤早已盖棺定论了一段明清往事的时候,几个人从努尔哈赤故乡不远的地方出发,正向明清重镇兴城靠近。车内的话题和谈兴如车外的阳光一般热烈,在各色话题中,始终绕不过的几个关键词是:袁崇焕、宁远、努尔哈赤。在急于了解历史的对话中,一段关于兴城、关于明清的历史若隐若现,关外第一城的轮廓渐渐明晰。恍惚间,从呼啸滚滚的车轮中,竟然听到了六百年前的厮杀呐喊,看到了铁马长枪的刀光剑影。历史,有时就这样地触手可及……可是,当我们驶进古称“宁远”的兴城时,她的姿态竟然小巧安静,像一位低眉顺眼的女子妆罢后的精致清新。街道两旁的树木葱茏蓊郁,红黄绿三色砖镶嵌在树下,舒展至海滨。静悄悄的街道上鲜有行人,偶有蓝色的出租车气定神闲地候着交通灯。天空明艳艳地蓝着,湿润润地空气飘进鼻孔,我知道,离大海很近了。因为,从内陆走来的人们更敏感于海洋的气息,如同当年的努尔哈赤敏锐地嗅到了兴城有着与他家乡不同的味道。所有奔向大海的心情都是迫不及待的,然而踏入大海的步伐却往往小心翼翼,初识中国第二北戴河的大海就像初恋一样,急切中带着小心。海滩上,随处可见五彩斑斓的品牌泳装。作为中国泳装生产基地的兴城,就这样把大海的问候花花绿绿地写在海天之间。当海浪哗哗地拍打岸边的时候,人们的惊叫声被海浪指挥着起落有致,象合唱一样整齐。当年的努尔哈赤至死也未在沙滩上发出过这样欢快的声音。我想,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物在生前的脑海里一定无数次飞过银白色的海鸥,一定无数次勾画过潮涨潮落的蓝色曲线。而那个阻挡清军步伐的袁将军,不知是否曾在这里洗过足濯过缨。我只知道,他至少把清军入关的脚步拖慢了十年。一想起这个死守宁远的将军,思绪就不自觉地游离:他一定不会是因为喜欢大海才驻守这里,因为,他就生长在中国的南海之滨啊。假如历史没有这十年呢?明朝、清朝、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呢?虽然历史无法假如,但是假如是我、假如是你,能否像袁将军一样守他乡如守故土一般视死如归呢?大海高一声,低一声,如同后人沉重的叹息。显然,我们走不进历史了,如同我们走不进袁崇焕的心灵一样。尽管史家的记载貌似客观,但对他的评价却是躲躲闪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进他镇守的古城。古城遵循着古香古色的风格,所有的色调都是青灰色,连天空都是,与前一天海边那满眼满怀的蔚蓝形成了反差。很难想象,这两种色调是如何布局在一座城市中的。当早晨还裹着淡淡青霭的时候,我们匆匆的脚步叩响了古城的第一块青石板。城墙的青砖已经斑驳,有几处已风化脱落。这就是见证过一段口碑相传的历史的青砖吗?我拍拍青色的石狮,又敲敲古铜色的炮口,回声却很小。还有的人靠着灰色的城墙,望向城墙上招展的旌旗……当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还原历史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只有拍照了。镜头下,城墙不语、炮口沉默、石狮镇静、旌旗飘摇,他们实在不知道对这些香鬓华裙、衣着鲜亮的人们说什么。只有城楼下的青石板铮铮发亮,象历史回眸的眼神,神秘而又安详地承载着游人探寻的脚步。古城内的街道两旁仍保持着明代古朴的建筑风格,容纳的却是时尚的元素。在现代名字的招牌下,铺陈着主流和非主流、现代和后现代的风格……各色神情、各种心情的游人穿梭在其中,古城的步行街便自有一种《清明上河图》的风情。而这些,离袁将军镇守兴城的初衷是多么遥远啊。是历史创造了英雄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这个命题如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令人纠结。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也未必是历史。所以,当我离开古城再一次回望的时候,我知道,兴城的历史是无法解读的。那些碎嘴的导游们无非是用故事代替历史而讨好游人而已。(文/张雯虹)兴城古城一直喜欢那些从古老时光里款款而来的古城,深深的古朴之中,宁静厚重的美感,还有什么能比那萦绕着岁月光芒的断壁残桓更引人遐思呢?车子穿过兴城闹市,渐近古城。不必抱怨那一辆紧挨一辆的大巴士在喧嚣中拥挤,也别被那接踵摩肩挤挤挨挨的游人扰了兴致,让心跨越岁月,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穿梭时空的风雅。下了车,古城就在眼前了,轻轻一瞥,心波悸动不已。它就像一首凝固着的古老音乐在岁月的风雨中轻唱,又像一页泛黄的书笺记录着曾经的沧桑与繁华。它历经了五百年的沧桑,铮铮铁骨巍峨矗立,诉说着尘封往事和这数百年来的悠悠岁月;它遗世独立,褪去了曾经光鲜明丽的色彩,满面尘霜,静穆的眼神注视着匆匆来去的过客。兴城古城基本保持着原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天启六年(年)和明天启七年(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我的指尖轻轻触摸那些久经岁月侵蚀的青砖,聆听遥远岁月的回响,昔日的铁马兵戈依稀尚闻。古殿檐头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这里,你可以了无尘念地漫步,也可前世今生地怀想。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我们从当年只有皇帝才可以通行的南门入城,来到了明代商业街,两侧是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色古香,青石板街向古城深处延伸,两旁各种商铺林立,工艺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南门前屹立着两道石牌坊,石狮子镇守,气势雄伟,第一道牌坊是祖大寿的忠贞胆智坊,第二道是祖大乐石坊。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宁静与喧嚣的碰撞里,可追忆当年将军镇守下的市井繁华。古城的正中心,矗立着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气势巍峨。鼓楼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鼓楼分三层,基座方正,一层为大青砖所砌的通往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第二层外部游廊悬挂着前来视察的领导人、来宾的图片,内部陈列出土文物。三层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蜡像馆,将军蜡像栩栩如生。斯人已逝,可一代英魂的精神却万古流芳,震撼着前来的每颗赤子之心!历史赋予古城沧桑韵致和恒久魅力,是兴城市一张闪亮的名片,历年来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来兴城古城,感受岁月如梭。历史在古城中无处不在,古老的城池、古老的街、古老的楼台,历经沧桑的一砖一石,或者随便哪一个角落,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时光的味道,这正是古城的魅力之所在。岁月洪涛滚滚,人的足印很快会被湮没,而古城赋予我的却是恒久而深刻的记忆。(文/赵春丽)二、黄山歙县许村许村,古名富资里,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西北21公里,距黄山北70公里,千岛湖公里。许村源于东汉,距今多年。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富资山水风光,辞官归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归隐太守,改为任公村。唐朝末,尚书许儒徙居于此,嗣后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以许氏为主,改名为许村,至今已逾四十余代。古村四周环山,中间为一山间小盆地。古建筑群自北向南呈带状集中连片式分布,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国及现代传统建筑近百幢,其中有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门坊、高阳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等徽派建筑。历代名人辈出,人文荟萃。现在能见的部分许氏家谱中就记载有27位进士,11位举人。更有“一状元、二解元、三代北大生、四院士、一门五博士”的佳话传承。许村属中国传统村落,辉煌的历史为她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古村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这种注重生活环境艺术质量、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适应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门坊、大邦伯祠、高阳桥、大观亭、仁祠、西沙大夫第、三朝典翰坊、薇省坊、五马坊、双寿承恩坊、东升大社、任公钓台等。信步水之滨,闲中着此身。萧条僧寺近,来往客舟频。村酒难成醉,山花亦有春。人生要行乐,何苦恋京尘。——宋·傅梦得《五律·许村》长安才上堰,风物似微饶。野老能相认,轻船不待招。炊菱开甑热,秤鲫满篮跳。偶前樽中物,何为靳一浇。——宋·方回《五律·过许村》漫喜晴天出北门,还愁急雨送黄昏。山风度水喧林麓,野树翻云动石根。宿麦已随江草烂,新泉休共井泥浑。鱼龙浩漫沧溟阔,泽畔谁招楚客魂。——明·刘基《七律·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谷雨清明时序回,小村着意客归来。山含翠色烟霞醉,鸟和泉声画卷开。古韵门庭遗胜迹,千年词赋上高台。虚名可叹羁游子,未许与君共一杯。——江祖伟《七律·次韵方会长许村诗会迎宾诗》小径无媒生土花,一桥一水一人家。隔篱话道今年好,婆子引孙来看麻。——兰江濋公《七绝·过许村》高阳苗裔俊才出,临水双龙戏宝珠。三士门庭成气象,一村底蕴好诗书。——啸宇毛毛《七绝·许村》咏双寿承恩坊双寿期颐笑一生,黄钟大吕应时鸣。心歌高唱桑榆晚,福地晨耕细雨横。抛却清愁无遗恨,点燃红烛有亲情。归帆次第斜晖映,天地悠悠火炬明。咏五马坊沉浮宦海一沙鸥,叱咤风云志未酬。手把洞箫吹晓月,身怀绝技拒倭酋。生前俯首欣无愧,死后书坊应解愁。故垒知音滴血泪,年年祭奠到徽州。咏大观亭观天观地应消魂,别样菁图入眼存。闲对中山收暮霭,欣看箬岭映朝暾。情牵鹤舞飞云梦,意化波平洗泪痕。纵目江天千里秀,一泓碧水绕朱门。咏墙里门无语石坊对碧空,贞节难诉运殊同。孤灯长夜知明灭,衰草夕阳任雨风。墙里门书墙里事,福泉井寄福泉通。冰霜凛凛辞人世,遗愿不应隐苦衷。咏许氏宗祠庄严肃穆古祠堂,许姓名声振北乡。四面青山环故里,一湾碧水护高阳。前贤避乱新安地,聚族安居世代昌。因有荆公作谱序,光宗耀祖更名扬。咏许村民俗锣声响亮鼓声高,凛凛刀光映九霄。白刃翻飞风树动,金蛇狂舞地山摇。走街过巷驱神祗,粉墨登场镇鬼妖。岁岁平安光景好,年年陌上涌春潮。咏许氏学子千年古镇礼仪乡,文采风流百世芳。箬岭钟灵收紫气,昉溪毓秀酝书香。蟾宫折桂皇恩重,金榜题名圣泽长。举宴鹿鸣欢庆酒,高阳先祖敬一觞。咏许村教育学堂精舍沐朝阳,朗朗书声夜未央。闾里莘莘勤学子,村中济济读书郎。芝兰锦绣文章雅,桃李芬芳翰墨香。重教尊师人共仰,文风源远更流长。——许琦《七律·咏许村诗八首》歙县许村:洗尽铅华见雪肌因了一条隋代古道,一座天险重开的隘口,一个乡村成了歙北要冲,成了通往沿江、中原地区的战略要道;因了一个许氏家族的千年蹲守,恪尽程朱理学的家风传承,一个乡村商贾云集,传下国保15处之多;因了富资源头的升溪、昉溪两水的交融润泽,一个乡村在科举年月,有史可查之进士举人达24人之多……告别丰乐河,我们来到了富资河。都是练江的支流。只是时令已从初夏转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室外高达40度的气温,并没有阻挡我们探源的脚步。我们畅游在大山的怀抱,我们感受着一股股清泉带来的别样清凉,以及一条蜿蜒直上的箬岭古道所带来的厚重和人文。再一次抵达箬岭古道,已历春之渲染,夏之重塑,一个山峦愈发苍翠。石头垒成的关隘,依旧原来模样,巍峨矗立。“天险重开”刻入石头,高悬隘口中央,穿之可北上太平、安庆,可南下歙县、杭城。隘口下紧邻汪公庙,年过去,今人依旧不能忘怀那段曾经的过往。丁酉春节期间,歙县及许村镇,会同汪氏宗亲,集众人之力,修复起了古道上的一处人文,捡拾岁月中的一段历史。流水淙淙。这水便是富资河源头之一,升溪昉溪如两条玉带,至高阳桥下百米处汇合。许村源于东汉,古时名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爱其山水,于此垂钓,故又称昉溪、任公村,唐末许氏迁入并衍为大族,方改名许村。我们和一条溪流成为莫逆,溪前探幽,蒿草遮出荫蔽,石斑鱼戏游无依,青蛙石鸡盘居石壁,仰着头,气定神闲地等待一只飞虫的到来。升溪飞珠溅玉,更为炎炎夏日遮挡出一片清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箬岭村支书蒋承君带头经营起泉水养鱼。这法子源自休宁板桥乡徐源村。将流水截往池塘,又从下口排出,循环往复,流水不断,所养殖泉水鱼味道鲜美,能卖出山外池塘数倍价格,成了当地村民新的致富之路。在众多的有关许村的介绍中,众人皆知有昉溪,更将高阳桥下之水称为昉溪,却不知这是在以讹传讹。这一次的探访,我们厘清了本源。昉溪自村东绕行,升溪贯村自高阳桥下而过。细思之,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大抵还是任昉的名头过大所至。任昉是清官廉吏之代表,49岁辞世时仅存桃花米20石,为时人所颂扬。许村村头升溪溪畔,立有巨石,村人称之为任公钓台。古亭翼然,垂柳依依,一番自然况味,洗尽人世铅尘。宋代诗人喻良能有诗颂之:任公垂钓古来称,千载危台尚可登。尺泽只今无处觅,悬知深谷解为陵。许村保存有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古建筑百余座。村中明代建筑数量多、品类齐全,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建筑,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典型的建筑有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等。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年,许村古建筑群共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在众多的国保中,观察第就是其中之一。现为许村历史博物馆的观察第,至今流传着一个感人传说。这传说的主人就是许天相的母亲。丈夫去世后,许母闭门守节,哺育幼儿长大。观察第侧门上书“墙里门”三字,虽多处斑驳,亦可识辨。为伯昇公十三世孙许吉凤于清嘉庆十七年所立,详细记载了许母胡氏守贞一生的故事。碑文曰:墙里者,祥里也……其始奈何余二十祖伯昇公兄弟六人,其四弟曰周安公,年二十四病卒,弟媳胡孺人年二十,幸有遗腹。伯昇公为固其居室,更围以墙。凿井于内,名曰福泉,择二三老媪伺侍,米薪油盐,自外纳之……从所传碑文上看,许天相母胡氏嬬人,20岁守寡,72岁辞世,52年未踏出家门一步,而当朝廷欲为之立坊时,许母却留下遗言不愿树坊。碑文聊聊数言,就将一含莘茹苦、青灯古佛的徽娘形象,呈现在众人眼前。至主人去世之后,这口凿于家中,方便不出家门就能汲水的福泉井,依旧发挥了重大作用。拆除围墙,把井的使用权归于左邻右邻的百姓人家,亦可看出许村许氏家风中的义举所在。许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徽商的兴起。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许村人父带子,兄带弟,亲带亲,友带友四出谋生,凭借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甚至以德报怨的大义情怀,一个千年村落里,走出了许多名噪一时的儒商巨贾。其中双寿承恩坊的主人许世积夫妇就是其中的典范。许世积在扬州做生意开米行,闹荒灾不少粮店大斗进,小斗出,抓住机会赚一笔,许世积却认为赚这种昧心钱是伤天害理的,不但不屑为之,反而开仓放粮,布粥施饭,为时人所重。相传,大学士许国、薇省坊彰表者许琯,都曾受过许世积资助。至许世积岁,夫人岁辞世后,许国奏请朝廷下旨,兴建双寿承恩坊以纪之。升溪河上高阳桥,始建于元。说到“高阳”二字,前不久就曾在唐模见识过同名的廊桥,而跨立在升溪水上的高阳桥,虽建筑风格类似,却建筑规模上远胜唐模。并且流传在这一古桥上的故事传说,无疑不让每一位前来探寻的人为之动容。徽学研究者许琦就是许村当地人,她向我们说起了一个久远的传说,“有一天,很多村民在廊桥上看到一个老妇人,走过来走过去的,口中朗朗有声,‘保得了自身保不了他身,保得了他身保不了自身,如何是好?’当时人们都很诧异,过了一段时间,这里山洪暴发,很多东西都冲掉了,但是高阳桥岿然不动,后来才知道,是观音菩萨以自身保住了廊桥……”故事或许虚构,情感却足真实。高阳桥与双寿承恩坊相邻,其侧即为大观亭、五马坊。这里也是许村景致最佳,国保单位林立的核心地段。逢年过节,大观亭、五马坊所围成的空地,就是民俗当地舞大刀、舞龙表演的首站。唐朝“安史叛乱”,许氏先祖许远与张巡一起在睢阳抗击叛军,经多日浴血抗战,杀敌无数,宁死不屈,为唐王朝的反攻平叛和最后胜利赢得了时机,立下了大功。他们同被朝廷追封为“大都督”、被誉为“天下双忠”,并立庙祭祀。许村大刀舞就为纪念其先祖许远而创,一代忠臣名将,必将为历史和后人所铭记。我们在“歙北首富”许仲修宅,再次邂逅了前来投资民宿产业的北岸村民凌福明。一年多的时间,一座接近荒芜、颓败的古宅,在凌福明的精心打造下,重新焕发了新机。许仲修(-),系中国同盟会会员,安徽省省议会议员,歙县县参议员。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结识了陈独秀,还曾做过柯庆施的老师。许仲修一生乐善好施,抗战前夕,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架通了歙县至许村的电话线,同时开始兴建“城许”公路,后因抗战爆发而停止。民国二十三年(),天大旱,许仲修采购柴油机械抽水机抗旱。由于水碓无水舂米,他又购置机械加工大米,一时传为美谈。高阳桥下百米许,便是昉溪水与升溪水交汇之处,从空中俯瞰,两条水流如两条蛟龙,一个村落呈倒水葫芦、二龙戏珠的景观。在昉溪、升溪二水的哺育下,许村人才辈出,人才荟萃,史上共出进士7人,举人17人。传承千年,许村之荣耀光环一刻也没有停歇过。除科举制度下功名外,在现当代,依旧有着“一族四院士”的传奇。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许氏家族,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传世格言熏陶下,早已浸入骨髓。一个个善举、义举,在村民们带着自豪的交流中,如汩汩清泉,涤荡你我。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檀心已作龙涎吐,玉颊何劳獭髓医。我们以东坡名句,概括探源富资河许村时的感受,无非取其清水芙蓉、返朴归真的本色。这也是我们看待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只要沿着这样的方法,我们就能看得更清,听得更明,走得更远。(来源:歙县论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