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年春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赶鸭子上架地加入了“南亚丝绸之路”(现在中国专家倾向于定名为“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路网”)41号廊道在尼泊尔木斯塘地区的国际联合工作,从开始的一脸懵逼到一年半之后可以联合组织一个境外考古调查,凸显了实验室的学习能力、基本技术素养和跨学科积累,也为我们能挤进世界遗产、青藏高原考古、藏学等原本遥不可及的专业殿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得益于西北大学、IICC-X、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尼泊尔业界、官方和UNESCO的同事们、以及各位国际专家的支持,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推进“南亚丝路”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更能进步。

说起来很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做起工作来什么都没有,连书籍资料基本都靠开拔到洛曼塘古城里的Tashi的小书店里背回来。虽然木斯塘已经是国际知名旅游区,但实际的田野条件也是城里人一般难以接受。丽云自主选择了这个挑战性的课题之后,参加了第二和第三次41号廊道的田野工作,工作得到了多国同事的认可,也在自己的题目上独立建构了学术网络。这一硕士论文研究作为一个外国人对洛曼塘古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是开创性的,价值应当不低于Kai当年的那一份洛曼塘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

今年开始有包括我们多年的合作伙伴在内的尼泊尔兄弟作为博士生加入团队,希望在语言和田野上能够基本消除原本的掣肘,但又给了自己更膨胀的野心。会做出来什么一时还不知道,中国学者更多该做的——正如我在那次汇聚了青藏高原考古最顶级专家的会议上所建议的——应当有全球史视野,而41号廊道恰恰不只是个在地的工作。

——导师、SHAPC主任何捷

位于尼泊尔西北部、与中国西藏接壤的木斯塘(Mustang)古称“洛”(Lo或Lo-bo),曾是15世纪中期从西藏地方政权独立出来的王国,于洛曼塘(LoManthang)建城立都,后于18世纪末归附于尼泊尔政权成为该国的一个地区。木斯塘拥有壮美的高原河谷景观以及岩画、古墓葬、洞窟、宫殿、藏式寺庙和佛塔、壁画、雕塑等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位于木斯塘北部的洛曼塘,曾为昔日洛/木斯塘王国的首府、都城,现为木斯塘地区下辖的一域,具有奇特的周边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木斯塘地域景观的典型代表。年,尼泊尔考古部以“中世纪土城”(MedievalEarthernWalledCityofLoManthang)之名将洛曼塘古城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TentativeLists)。随着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的洛曼塘古城及其所在的木斯塘地区之遗产价值逐渐受到国际各方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