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李孜,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朱婧,硕士,工程师,现任职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

城郊融合型村庄紧邻城区,具有向城市转型的先天条件,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长期以来,此类型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通常表现出“被城镇化”的现象,这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被破坏、土地被侵占及村民“被上楼”等方面,还体现在对非物质层面的地域文化的严重破坏上,使长期延续的地缘逐渐消亡,情缘、血缘、业缘关系瓦解;同时,乡村的“被城镇化”也加速了城市病问题的产生,城市规模扩大,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西安鄠邑区渼陂湖片区村庄规划为例,依照国土空间村庄规划的编制要求,从“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角度出发,通过规划引导、弱干预修复,修复地缘、情缘、血缘、业缘关系,探索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的新模式,为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修复模式;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规划引导;弱干预修复

[文章编号]-()S1--06

[中图分类号]TU.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孜,朱婧.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转型与修复式规划模式探索——以西安副中心城市鄠邑区渼陂湖片区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增刊2):-.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为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转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中的法定规划,其编制深度应达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深度。而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作为村庄规划中的一类,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的要求,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承接城市功能外溢,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为实现修复“关中良好水生态”的目标,响应西安提出的“三修复一统筹”发展战略(即水系修复、生态修复、文化修复和城乡统筹),本文以西安副中心城市鄠邑区渼陂湖片区村庄为例,探讨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发展模式,以期推进乡村特色生长,实现与城市融合发展。

1研究区域概况

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订)中确定了西安的城镇体系结构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组团(新城)—镇(街道)—中心村”五级城乡体系(图1),鄠邑区作为关中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之一,规划明确其城市定位为建设生态人文休闲旅游服务基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并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提升综合商贸产业,承接高新技术产业。

图1《西安图市1城《市西总安市体城规市划总体(2规0划08(2——年年))》》((年7修年订修)市订域)城中镇体的系市图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渼陂湖片区位于鄠邑中心城区西部,玉蝉街道办辖区内,东临涝河(图2)。据《十道志》记载,渼陂“地有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秦汉时期,渼陂湖为皇家园林上林苑十池之一。唐代因兴修水利,湖面扩大,碧波荡漾,垂柳绦绦,引来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直至清代,渼陂四景“绣沟春褉、渼陂泛舟,西郊花柳,玉蝉稻塍”仍闻名遐迩。现围绕渼陂湖有开放公园1处,周边散布村庄建设用地。本次研究的渼陂湖片区占地面积约为hm2,涉及10个村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3hm2。片区内现有户,共人,皆临水而居,长期以农耕和养鱼为生。近年来,因鄠邑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增强,渼陂湖片区内有大量人员外出从业,人口外迁现象明显,城郊村庄发展停滞。

图2渼陂湖片区区位图

2乡村之殇: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现存问题

2.1土地管控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要求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及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等。渼陂湖片区内多个村庄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一方面要落实市、区两级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发展的刚性要求,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鄠邑中心城市因其空间规模拓展,将要对村庄土地进行征用,尤其是对建设用地进行流转,乡村特色风貌难以延续。

2.2建设用地构成问题

目前,渼陂湖片区内村庄沿城市东西发展轴线两侧的区域已形成以汽修、农副产品加工与零售为主的小规模民营企业,以及较低端的工厂制造业等城市外溢产业。通过对渼陂湖片区用地进行梳理,发现此类用地已占村域总用地的10%左右。作为城郊村庄,渼陂湖片区内村庄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7m2,远高于城市郊区每户m2的要求。此外,还存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占比过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用地占比过低等问题(图3)。

图3现状用地分布图

2.3乡村文化风貌问题

历史上渼陂湖片区约有千亩湖水,现已缩减为三百多亩,湖水由于过度养殖,水质污染严重。区域内文物古迹年久失修,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季陵在内的众多文物遗迹被遗忘在郊野。伴随着村庄人口外迁,传统乡村文化遭遇断裂,本土特色逐渐被现代文化替代,乡村特色风貌逐渐消失,乡村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2.4交通通达性问题

渼陂湖片区位于城市外围,仅有沣京大道一条主干路与中心城区相连,交通衔接不便,而公共交通未完全覆盖也成为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该片区与周边城镇缺乏快速路连接,通勤时间较长。此外,村域及周边交通的断头路较多,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图4)。

图4渼陂湖片区对外交通现状图

3发展新格局: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思路转型

长久以来,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地域特色逐渐淡化,而乡村因与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和融合,原生的特征得以长久保留。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地缘、情缘、血缘、业缘(“四缘”)维系着乡村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四缘”关系不断被打破,因此在村庄规划中修复“四缘”关系尤为重要。在国土空间村庄规划体系指引下,本次研究通过规划引导、弱干预修复,修复村庄“四缘”关系,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共荣(图5)。

图5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思路示意图

3.1修复地缘

我国自古代以来,人们择居多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点缀耳”之言,精辟地概括出我国城市规划结合自然构建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点缀”在这个秩序之中。城市在经历快速建设之后,提升品质环境成为首要任务,城郊融合型村庄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承载地,同时也是保护山、水、林、田生态格局的重要之所。对城郊融合型村庄进行规划引导,逐渐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助于夯实村庄的自然基础。一是以整村或多个村为对象,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修复”的理念,统筹落实市、区级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林、湖、田等生态空间的治理,保留并修复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系统地保护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保护耕地,通过建设用地复垦、腾挪集聚和增减挂钩,整合优化农田空间布局;三是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梳理空地与空宅,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弱干预修复,为村庄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污染地块治理等相关规划措施绘制好“底图”。

3.2修塑情缘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化是地区长久延续发展的“灵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还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城郊融合型村庄的情缘文化通常会被城市文化所稀释,因此更需要重视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一方面,文化建设为乡村修复凝聚精神动力。通过挖掘乡土风情、历史典故和宗族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乡村的传统优秀文化,使广大村民深入了解村庄、热爱村庄,进一步推广和宣传村庄,通过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为乡村修复提供产业发展动能。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乡村而言,要充分利用其文化资源,与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塑造乡村产业特色,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最终,乡村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进一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品位、提高其文化价值。

3.3修复血缘

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分流农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有着巨大作用,但是当转移人口超出或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自身的承载能力时,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给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巨大隐患。随着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要延续乡村的血缘关系,需先留住人。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率的上升,中小城市成为吸纳农业人口的主要承接地。而城郊融合型村庄因距离城市较近、交通相对便捷、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等因素,人口外出务工比例较高,但人口外迁现象尚不明显,故延续血缘相对较易。

综上所述,在村庄规划中应以“少搬少拆、少占农田”为原则,采用弱干预修复的规划理念,精准核实存量危房,整治“空心房”,对废弃土地进行再利用。一方面,引入适宜乡村发展的产业,吸引返乡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统筹村庄住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留住人才、延续血缘。

3.4修建业缘

城郊融合型村庄是乡村新兴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因此,在进行村庄产业选择和培育时须因地制宜,围绕自身地理区位特征、产业特色和生态保护要求,统筹规划村域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引导和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及产业空间的复合高效利用,实现农产品的产、展、销一体化,形成旅、居、游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此外,城郊融合型村庄地处城市腹地边缘,在产业培育中应充分考虑周边城区的产业特色和功能,引导宜农、生态、绿色、低碳和循环产业的发展,鼓励产业空间的复合高效利用,明确产业负面清单,严控工业占地比例。

4城郊融合型村庄修复式规划模式探索

4.1生态保护修复

鄠邑区素有“银鄠邑区”的美誉。农耕时期,这里土地富饶,地表水丰沛,涝河、渼陂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清代渼陂四景之一“玉蝉稻塍”充分展现了关中特有的水乡特色。伴随人类活动的深入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修复地缘要素—水体和环境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首要任务。

本次研究通过民间走访、资料收集、地形地貌测绘、水文地质钻探等综合手段,对渼陂湖古湖区边界范围及水源进行调查(图6),提出“宜水则水、宜湿则湿”的思路,以水定核心生态空间;通过优化湖体形态,保留湿地、水田,修复草甸、蓄滞洪区等方法,修复历史渼陂湖水面,塑造“十里水乡”的生态格局;基于国土“三调”底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划定核心规划范围(图7),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改变,修复地缘关系。

图6渼陂湖水面范围图

图7渼陂湖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同时,规划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湖水划分为水体、水岛和湿地涵养地等多种形式。规划以湖面景观为背景,以水岛景观为节点,结合农业生产,通过种植莲花、渼鱼养殖等形式,塑造水面观赏走廊;水岛景观考虑以水稻、芦苇、水松和水杉等水生植物为主,在保留原始村庄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建造水岛公园,打造野生动物栖息地,形成村庄四面临水、岛上有人家的关中水乡景色。

此外,规划通过对涝河水体进行生态治理,在秦岭北麓至渭河间形成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固田、保水、改善环境,使渼陂湖成为古城西安西南方向风道上的空气净化“绿肺”,恢复关中水乡景观特质,呈现秦汉时期上林苑特有的乡野风情。

4.2文化特色修复

涝河、渼陂湖沿岸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拥有周、秦、唐、宋多个朝代的历史遗迹共10余处。其中,周王季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心小岛上的空翠堂是北宋徽宗宣和四年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建,取杜甫《渼陂行》“丝管啁啾空翠来”之句得名;湖西岸的秦萯阳宫为战国秦惠文王所建,遭损毁后又在旧址上重建。此外,还有云溪寺、玉蟾台和铁丹桥等遗迹(图8)。

图8遗址文化景点分布示意图

在渼陂湖片区文化修复中需重视、强化文化创新的引擎带动作用,在进行水系生态修复的同时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山水生态与自然人文的融合,体现文化创新的精神内涵。例如,在杜甫的《渼陂行》、岑参的《与鄠县群管泛渼陂》和苏轼的《渼陂鱼》等以渼陂湖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中,均有描述在渼陂湖片区游湖、吃鱼、观景的盛况。因此,可以根据片区文化景观的内涵,打造主题化、精品化的主题餐饮及酒店等板块。同时,渼陂湖片区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体验地,至今仍保存着老君殿、刘海殿和圣武宫等古建筑。此外,渼陂湖片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渼陂人便有于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在湖边举行“修褉之礼”的风俗。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更是出现了眉户曲、木偶戏和农民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关中传统风俗的集中体现之地。

本次研究通过对文化遗迹的挖掘,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串联水中、陆上文化展示线路,并复原杜甫乘船水上游览线路,串联空翠堂、云溪寺和渼陂书院等景点;结合陂头村、西陂村和曲抱村打造陆地文化展示线路,沿渼陂湖岸边布设若干活动广场,构建旅居共通的文化空间,打造展示关中唐诗宋词、明散曲的文化长廊;同时,将上述场所作为该地区的文化传播展示基地,为人们举行“修禊之礼”等民间风俗提供场地,使关中地区的文化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在展示中得以传播,在游览中得以弘扬。最终,将该地区打造成为集“关中文化体验、美丽乡村游憩、关中旅游水镇、生态农耕主题公园、滨湖休闲度假、乡村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城郊乡村示范区(图9)。

图9渼陂湖片区总平面图

4.3人居环境修复

本次研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考虑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建立全域覆盖、村景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点。一方面,结合村庄用地布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饮食店、小卖部、旅游纪念品店和土特产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同时,对鄠邑区城市功能进行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档次,打造集郊野休闲、康体养老、湿地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服务区,使其成为承接西安主城区、鄠邑区、咸阳等核心区外溢功能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在不破坏乡村建筑、土地、农田、湖水和树木等自然形态与肌理的基础上,对现存的传统院落进行保护与修缮,对建筑的材料、色彩、高度、造型等进行控制引导,展现关中传统村落的原真特色。为推进乡村产业转型,注入新型产业类型,规划还结合村庄内的“空屋”改造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各农户对现有庭院进行修葺,赋予每个院落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如布设农业展示馆、民俗学堂、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村民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经营”与“外租营”的模式进行“空心院落流转”,发展“一院一品”。

本次研究从构建区域快速交通体系的角度出发,将渼陂湖片区交通与周边中心城市道路网对接,增设高速出入口,预留西法高铁、地铁15号线,并在规划区沿城市主干道配置7个停车场,实现区内、区外交通的零换乘;打通阡陌村道,增强入宅交通的可达性,街巷空间整治以“铺、补、修、拆”为主,通过在道路周围布置固定花坛、悬挂式花篮和移动花木等,打造具有特色的“花香小径”。最终,通过土地整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宅整治和交通梳理等手段,实现民生改善与就地城镇化的双赢。

4.4生态产业修复

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留住村民是就地城镇化的重点。城郊融合型村庄可凭借自身特殊的地理区位,通过植入适合村庄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具有城市修复功能的产业,实现村庄产业升级。

对此,本次研究通过保留区域内现状8个村落,结合村落的特质发展特色村庄旅游产业,即以水系为脉络、以文化为纽带、以村落为本底、以设施为基础,以内生产业转型为主,形成现代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养生产业四大主体产业;借助渼陂湖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本土化、生态化的产业,坚持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实现农副产品的就地深加工,并大力推广微商和电商,外销特色产品(图10)。

图10渼陂湖片区产业功能分布图

同时,以片区内村庄产业错位发展为目标,结合现状各村产业类型、地理区位及景观特质,确定每个村庄的产业发展主方向。例如,临水而居的陂头村、索家庄村以水产养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通过设施植入、人文保育等措施,形成文化展示、教育示范、文化交流、民俗体验四大产业类型;西坡村、太平村位于区域性交通干道周边,作为渼陂湖片区的主入口,以旅游服务、关中风情、特色餐饮为发展方向;曲抱村、水亭村地处修复后的渼陂湖湖中,四面环水,适宜以养生度假休闲区为主,发展道家禅修、生态疗养等产业类型;晋侯村、孙家硙村以打造现代农业观光为主,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特色种植、景观培育、体验农业。最终,通过规划引导、弱干预修复、自生长的方法,实现产村融合发展;通过产业的自然生长带动村民就业,鼓励其回乡创业,营造“归园田居、水乡渼陂”的生态城郊融合型村庄。

此外,渼陂湖片区紧邻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在鄠邑城市发展起步时期以工业强市为建设目标,缺乏对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且在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商业用地仅占总用地的7.1%,远低于中小城市的商业用地占比。因此,渼陂湖片区作为鄠邑区中心城区西侧重要的生态片区,在进行片区产业类型选择时应以生态资源为核心,依托周边配套设施,打造集特色养老康养、健康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医养度假目的地;同时,充分发挥渼陂湖周边的人居环境优势,结合村庄改造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将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活力增长区、配套齐全的颐养居住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实现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修补的有机结合。

5结语

本次研究在解析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渼陂湖片区的现状及资源优势,通过挖掘和修复涝河、渼陂湖片区的“四缘”关系,以城郊融合型村庄转型发展为目标,提出规划引导、弱干预修复的思路,推进乡村的产村融合与就地城镇化;同时,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修补城市欠缺功能,延续特色文化,寄放“乡愁”,以实现生态、生活和生产的共荣。

文章来源:规划师杂志(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免责声明:推送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仅标明转载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