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小康路

——泉州古城交通建设照片展

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透过老照片可以了解古城鲤城的社会变迁、城市发展和民风世俗的嬗变,从中感受新时代的巨变。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后,鲤城古城形成了兼具闽南文化韵味与时代特色的城市街区,使得泉州成为我国少有的几座具有浓厚地方传统特色的现代城市之一。鲤城区档案馆推出“档案见证小康路——泉州古城交通建设图片展”,展出温陵路、中山路、东街、新门街、北门街、泉州大桥等馆藏老照片档案,以新旧照片对比的视角,见证古城交通建设的成就,领略泉州古城走向小康路的美丽图景。01温陵路“东大路”是原国道(原称福厦公路)泉州市区过境路段,到了年,为适应日益增加的车流、人流需要,开始立项建设,路面重新铺设并拓宽,至年竣工通车,开通后成为泉州市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该路位于市区的东部,故名“东大路”,一直延续至年。后来,泉州中心城区往东扩张,东大路不再处于泉州城区的东边,便取“温陵城”典故,更名“温陵路”。

年温陵路航拍

向右滑,看旧貌~

年东大路中段

旧貌~

年温陵路航拍,路面两侧高楼林立,为泉州的繁华地带。

年温陵路“飞天迎宾”城雕

向右滑,看旧貌~

年东大路南段

旧貌~

如今的温陵路仍然是泉州的繁华地带,是市区南北走向最长的一条城市主干道,位于温陵南路与泉秀路交汇处的“飞天迎宾”城雕是泉州市标。

02中山路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沿街廊柱式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是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

年中山路

向右滑,看旧貌~

20世纪30年代花巷口至泮宫一带的

泉州南大街

后来,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因此改称“中山路”。

现中山路

现在的中山路是泉州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年,“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年11月,中山路启动整体改造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真实完整地保存该街道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征。

03东街东街因和西街隔中山路相对而得名。东街在年前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历史文化街区,是泉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原为土路面,年全线拓展改造,路面拓宽24米,大道两侧新建立面为富有闽南建筑风格的骑楼式房屋。

东街现貌

向右滑,看旧貌~

旧城改造前的东街

年开始拓改

04新门街

南唐保大中“晋江王”留从效筑泉州古城墙罗城时,增筑临漳门,百姓俗称为“新门”。从新门向东行至中山路,故称这条街道为新门街。上世纪90年代末,泉州市对新门街进行保护性改造。

年新门街和新门街现貌

改造后的建筑群保留了闽南古建筑风格。

如今的新门街已成为泉州新门旅游文化街区,多余米的新门街上坐落着泉州梨园剧院、泉州南音艺苑,成为泉州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地。此外,新门街还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提升街区新活力,以富有特色的民俗演艺活动、特色产品、一站式购物体验方式,打造吃、乐、住、行、游、购功能为一体的主题文化街区。

1

05北门街北门街位于古城区北部,南起于泉山门,北至朝天门。片区内有中山公园、泉山门、朝天门等大量珍贵文物景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年开始,泉州市对北门街进行拓宽改造。

北门街现貌

向右滑,看旧貌~

年北门街

改造后的北门街充分体现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地方建筑特色。

06泉州大桥泉州大桥是国道线泉州段上跨晋江干流的重要桥梁,于年12月开工建设,年10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当时被称为“福建省城市最长公路桥”,是福州、泉州通往漳州、龙岩等地区及各县的交通要道。

年泉州大桥施工

年航拍泉州大桥两岸

向右滑,看旧貌~

年航拍泉州大桥

那时大桥畔一片荒芜

年泉州大桥

向右滑,看旧貌~

年泉州大桥

载满“鸡庵”的农民正通过大桥

如今的泉州大桥主要功能是沟通泉州市区与晋江石狮南安交通要道的城市桥梁

以上照片来源:沈哲夫、吴刚强、李秀凤、陈世哲及鲤城区档案馆。

相关文章:

档案见证“战疫”(抗疫一线篇)

档案见证“战疫”(守望相助篇)

6.9档案日

精彩活动预告,错过再等一年...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