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肇庆古城墙,大家都非常熟悉,蜿蜒于闹市中的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年),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三耳摄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为数不多、广东仅有的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我国古代岭南城防的杰出典范。△三耳摄但你知道人们是如何确定古城墙姓“宋”的吗?从古至今,古城墙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城墙多次修缮,相继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刻有铭文、吉祥图案的城砖,跨越年代从宋至民国,展示了大量的修葺历史信息,因此古城墙也被誉为“砖的博物馆”。这些城砖,仿佛一把把钥匙,不仅能打开城墙修葺史,也反映出北宋时期肇庆的重要政治地位。戳下方视频马上了解↓↓02:25△视频来源肇庆西江网“太宋国”砖:确定城墙姓宋的重要证物对于古城墙的砖,肇庆市博物馆已退休馆长冯咏浩再熟悉不过。20世纪80年代,城墙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修葺,即由他主持。他发现的“太宋国”铭文城砖,是确定城墙始建于宋代的重要实物证据。△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冯泳浩回忆,年1月24日傍晚,在肇庆古城墙最高处、重建仿宋披云楼的工地上,建筑工人收工后,他习惯性地在工地巡视一周,在披云楼东侧约30米的残城墙上,见到一块特别的体量较大的薄青砖。“我急切地走近,隐隐感觉上面刻有铭文,连忙用手拂去尘土,露出3个随意刻画在砖坯上的铭文‘太宋国’。我兴奋极了,赶紧挖出收藏好。回到家,我连晚饭顾不上吃,马上翻阅字典,知道‘太’即‘大’的意思,‘太宋国’即‘大宋国’。我们多年为肇庆古城墙定‘姓’这回终于找到有确切宋代身份的物证了。”△“太宋国”砖为宋城墙身份提供了重要佐证。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翻拍12月24日,在朝天门两侧,冯咏浩抚摸着城墙上较薄的一些青砖,介绍道:“这就是宋朝城砖,规格和‘太宋国’砖类似,城墙上随处可见,但基本都是没有铭文图案的光身砖。”间杂着较厚一点的,则是明朝城砖。可惜的是,在披云楼一楼的城砖展示中,并未展出“太宋国”砖。“文物考证更重要的是要以出土或发现的实物,尤其是文物有文字记载为准确的鉴定。‘太宋国’砖是有绝对铭文年份为依据的宋代青砖。它的规格是36x18x6厘米。与宋《营造法式》的建筑青砖的近似值比例相同,正好符合文字记载的宋城砖规格,亦与古城墙同类青砖平均值规格相符。这足以证明,肇庆古城墙是货真价实的宋代砖城墙,它姓‘宋’。”肇庆学院退休教授陈大同认为宋代的碑刻记年尊宋者一般称圣宋、皇宋、大宋甚至巨宋,不冠“国”。冠“国”者为与金、辽、西夏邻近或他们的旗号曾经出现。如《大宋国怀州河内县利仁乡担掌村重修尧圣庙记》,立于绍圣二年。“太宋国”是针对侬智高反军旗号“大南国”而发,表明用在侬军过境后不久。“这也说明,当时的群众具有国家民族意识,也就是爱国主义情怀。”△朝天门一侧城墙上,砌有连片宋砖。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崇宁元年”砖:改写了城墙包砖史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五年(年),初为土城,宋政和三年即年郡守郑敦义将其扩建为砖城。朝天门左侧石碑介绍的城墙包砖时间仍是年。而相距约十米处新设置的古城墙介绍牌,介绍拓建为砖城的时间则是宋崇宁元年(年),早了11年。这一改变,源于“崇宁元年”砖的发现。△在披云楼一楼,简单的介绍牌显示:“崇宁元年十一月二日造”铭文砖,通长36.5厘米,宽17.5厘米,厚7厘米。中间有裂缝。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年8月,我市对古城墙的三处进行抢修时,在西门处发现一段宋代城墙,并收集出60多件刻有铭文的城砖,“崇宁元年”砖便夹杂其中。它的出现,让肇庆文博工作者十分惊喜,认为“它不仅将城墙包砖时间推前了11年,也再一次佐证了古城墙是宋城墙的身份。陈大同研究认为“造”是制陶坯的术语,西汉元狩二年八月大司空督造未央宫万岁殿的陶制件时已刻,东汉的陶制件也惯刻,“崇宁元年”砖上的“造”应该是依式作记,与如今所说的“打砖”“制坯”概念不同,“而是那一年用了这些砖去修葺城墙。”也有文博工作者认为宋城墙有数不清的城砖,“崇宁元年”砖因抢修才被偶然发现,而城墙包砖拓建工程在当时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也有可能在未来,我们会发现其他证据将包砖时间再往前推。”△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铭文印证城墙重要地位与“崇宁元年”砖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多种刻有铭文和图案的城砖,铭文包括了“高要县”“康州泷水县”“定村立”“康州”“五十”“洗三”等等,携带出城砖产地、制砖工匠等信息,部分还有几何、吉祥图案,其中一块侧面刻有“奉圣旨善”,正面刻着一只象征吉祥如意的白鹳。△肇庆宋城墙上发现的宋·“奉圣旨善”铭文青砖照片。冯咏浩供图△“奉圣旨善”砖及其正面的白鹳图案。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翻拍。陈大同认为“奉圣旨善”是将诏书的指令泛化、扩大化的说法,而诏书是就重大军国要事发布的,这说明城墙的修筑得到了高度重视的。部分城砖铭文展现出的书法艺术水平极高,特别是“康州泷水县”砖,正面楷体端庄稳重,说明当时修葺城墙的砖大部分是官造砖,造砖水平、砖的质量非常高。朝廷拨重金修肇庆城墙陈大同也对城墙修筑经费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城墙的修建一点都不简单。在《宋会要辑稿·方域九·肇庆府》中提到:绍兴元年(年)十一月十八日康州(今德庆)上奏,据该州籍、任封州知州致仕的伍士堦等状,肇庆府原系“道君皇帝即位推恩,展拓城壁,朝廷降钱二十四万贯。”△古城墙西门考古遗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陈大同认为二十四万贯是不菲的数目。康州也因为是宋高宗的“潛藩”而升格为府,“应副建双门座,以揭府牌,量修城壁等”,请求支度牒四十道,而只获批三十道。度牒是发给僧道出家的凭证,起源于唐代,持有者可免丁役和税负,宋代官府出售度牒以供军政费用。据赵彦卫《云梦漫纱》第四、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北宋末年度牒波动价每道二三十贯至一百贯。即使值一百贯,三十道也就是三千贯,与二十四万贯相差悬殊。△“康州泷水县”铭文砖。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而且,熙宁元年(年)四月和七月,广南东路(今广东)转运使王靖分两次申请广州修筑城池之用的度牒,各只批下道,熙宁九年该司修完城壕,拔钱也不过五万贯。到宣和七年,宋朝内外交困,财政危机凸显。陈大同认为,上溯到政和八年(年)年间,二十四万贯之数能否全部兑现存在疑问,但“绍兴元年康州仍然将此作为事由,显然二十四万贯已有所兑现,即使只兑现一部分,也已经很可观,可见肇庆城墙的修建不简单。”△按照宋朝城墙风格修复的城墙与仿宋建筑披云楼成为亮丽风景线。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针对府城保护与复兴,陈大同认为,已收集的城砖能够辩认的有记时、州县名、人名、数目、号码、用途等词语,有些也标示了工具、方式、方法等,显示的信息和意涵足以作为指引进行寻绎,应与有关文献记载参观互照,从而对北宋中期肇庆城池建设的过程和策划、实施等进行全面考究。△古城墙北段按照宋朝风格修复。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摄还有很多古城墙的秘密等待我们“挖掘”...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好好爱护古城墙,守护它带给我们的“珍宝”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小琴多彩肇庆编辑部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1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