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佳实证良渚遗址
文 人民政协报记者司晋丽 泱泱华夏年,悠悠长河耀星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中华文明上下年是国内惯用的说法,但由于缺乏实证,国际上公认的中华文明起源始终是距今约年的殷商时期。 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获得评委全票通过,被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良渚作为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年的古代文明,获得了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可。中华文明的起源上溯到年,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良渚,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一个成功的案例。那么,良渚文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处在怎样的地位?申遗成功是不是意味着良渚遗址考古工作的终结?一起来听听良渚遗址考古主持者刘斌的讲述。 游客在良渚博物院观看玉璧。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良渚古城的发现,意义堪比殷墟”记者:最近,良渚考古又有新发现,在位于浙江湖州雷甸镇杨墩村的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小桥头遗址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保存较为完好的良渚时期人骨,据推断为制玉作坊的工匠。这说明什么? 刘斌:玉是良渚时期器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制玉工匠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但玉料来源于何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个未解之谜,需要我们继续破解。在良渚古城里,无论是春雾弥漫,还是冬雪茫茫,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我都会登上大莫角山,在这里我能感受到与年前先贤的一种连接。我时常会想,年前的朝圣者,他们会从哪里进入古城?他们会从哪里登上莫角山巍峨的宫殿? 记者:对于许多普通公众来说,是在三年前良渚申遗成功后才开始认识它。作为良渚遗址考古的参与者与亲历者,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一下,良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刘斌:良渚遗址面世后,国内外考古界很震撼,有些专家直言,“良渚古城的发现,意义堪比殷墟”。为何这么说? 良渚遗址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北跨长江,南至浙南地区。首先,从规模上看,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良渚古城内城有多万平方米,加上外郭城有多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紫禁城。其次,从文化上看,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通过考古挖掘,得知在这个水乡泽国里生活的良渚先民,生活方式里饱含着江南人的精致考究——饮食品类较为丰富,有水稻、菱角、莲子、猪肉、鱼、虾等主食和肉类,桃子、李子等水果;社会分工也较为发达,城内除了统治者,还有从事玉器、陶器、漆器等制作的匠人等等。另外,良渚文化晚期及之后的龙山时代,良渚人发明的玉琮等向北传播到了西北,南到广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 记者: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满天星斗”论。年前,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星罗棋布。然而,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才是中华年文明史的实证? 刘斌: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已有多万年,直到距今年左右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年前左右进入国家社会,其间涌现出无数灿烂文明,真可谓是“满天星斗”。但是,考古学是讲究实证的学科。之所以说良渚是中华多年文明的实证,主要是因良渚遗址保存完好,考古认识较为充分。良渚的墓葬所反映的等级、玉器所反映的权力与信仰、玉器加工所反映的生产的复杂性,以及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等大型工程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社会分工与大规模社会组织等,足以证明其背后的社会形态绝不亚于古埃及。稻作农业和临水而居、水路交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则向世界展示了最早的江南,中国长江流域的文明模式。 记者:以人们惯常的思维里,文明的三要素似乎是青铜器、文字和城市。刚才,您提到了良渚是一个国家社会,是否说明,在您的评价体系中,国家才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刘斌: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国内外看法不完全一致。我和著名考古专家、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有过愉快的合作,他说,文明的标准要因地而异。考古意义上的“文明”,指人类已脱离野蛮、愚昧状态,产生了国家。良渚古城发现后,有60多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到过良渚,看到这么大的古城规模,大家都惊叹:“这么大的遗址,若不是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也是我国考古界比较流行的说法。 记者:怎样看待良渚申遗成功,在国际考古界的意义? 刘斌:10年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之初,良渚遗址就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得到重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ztgc/12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共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