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世界经历了困难重重的一年,原本应在年夏季举办的奥运会也延迟了一年。

日本政府在巨大的压力和反对声中,还是坚持在年7月23日点燃奥运圣火。但遗憾的是,由于疫情,日本禁止外国游客入境,届时将只有少数日本本地人能到现场观看比赛,感受由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奥运场馆——新国立竞技场。

在年日本征集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时,原本胜出的是扎哈·哈迪德的方案,但是,日本民众和知名设计师们普遍对扎哈的方案有意见,认为这栋主场馆花费巨大,而且建筑显得和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大师矶崎新批评它是“一只等待日本沉没时把握机会逃生的乌龟”。

无奈,日本政府只得更换方案,隈研吾和他的团队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交出了以“生命之树”为主题的方案,并一举中标。

扎哈被毙掉的方案(图源:Archdaily)

隈研吾的“生命之树”方案(图源:Archdaily)

隈研吾采用了大量的木材,以突显日本的传统。建筑外墙使用杉木,屋顶的支撑结构使用落叶松,这两种木材在日本当地就可以取得,大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隈研吾还摒弃了建造巨大地标建筑的想法,特意将场馆的高度降低,以减少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还在场馆的每一层都种了绿植,突显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也希望场馆能融入到周围葱绿苍翠的树林之中。

隈研吾表示,对奥运场馆设计他觉得令他最骄傲的两件事,一是场馆不用加装任何空调设备,二是场馆拥有可以让民众亲近的空间与散步步道,在奥运会结束后,大家仍可以享受这个空间。

年,在这样一位秉持环保、自然建筑理念的建筑师设计的场馆里重启奥运会,想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生命的思考。

日本上一次举办奥运会还是在年,正是在那年,只有10岁的隈研吾看到了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场馆的屋顶是采用高张力缆索构建的悬索结构,外部造型像贝壳一样奇特,正是这座令人惊奇的建筑,激发了小隈研吾想成为建筑师的渴望。

代代木国立体育馆(图源:百度百科)

50多年后,隈研吾成为东京奥运会场馆的主设计师,终于圆了自己的梦,也证明了他多年来探索的“负建筑”理念的成功。

隈研吾解说奥运会的主竞技场(图源:IDEAT理想家)

建筑师隈研吾:

曾被逐出日本建筑圈,走过人生低谷后,发现了“弱”的美好

今天,67岁的隈研吾可谓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建筑师之一,隔三差五就能听到他的某个新作又火了的消息,好像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隈研吾的设计,出道30余年,他拿了建筑圈无数重磅奖项。

隈研吾一直秉承人性化、自然环保、低碳生态、多元化设计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现代化的混凝土建筑,也曾发出“21世纪不需要摩天大楼”的宣言。

(图源:wikimedia)

隈研吾建筑理念的转变,源于一次重大的事业挫折。年,隈研吾刚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就做了一个“毁灭性”的项目。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繁荣期,很多建筑都追求新奇特异,呈现过渡表现的趋势,隈研吾也不例外。年,隈研吾设计了后现代派的M2大厦,建筑造型突兀,杂糅了各种建筑风格、材料。

M2大厦(图源:flickr)

M2大厦落成后,差评如潮,加之经济泡沫破裂,初出茅庐的隈研吾几乎被“逐出”了日本建筑圈,12年里都没有接到一个东京的工程项目。

在这段蛰伏的岁月里,隈研吾并没闲着,他选择了默默积蓄实力,并对当代的建筑进行思考。他远离都市,回归乡村,和不同的匠人探讨建筑材料的运用。

经历了反思之后,隈研吾认为,混凝土统一了当今全球的建筑,但多样的场所、多样的大自然,被混凝土这一单一技术破坏了,庞大的混凝土建筑,更使得地球资源日渐枯竭。

于是,隈研吾开始思考一种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模式,在他的建筑实践当中,贯彻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思想,形成了包括“负建筑”“微粒的建筑”“自然的建筑”等一系列独特的建筑理念。

隈研吾强调建筑应该以柔克刚,“服从”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进而与之融为一体,建筑是配角,环境才是主角,不能为了追求视觉的刺激去做建筑,不然势必会破坏环境的和谐。

隈研吾作品: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隈研吾作品:根津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隈研吾作品:明治神宫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让建筑消失”的三个招式

别的设计师都希望彰显自己的个性,隈研吾却希望让自己的建筑“不被看见”,为此他尝试了种种手段,为的都是消除建筑这一巨大造型体所造成的与环境的割裂感。

1.建筑的“栅格化”“粒子化”

隈研吾建筑中“栅格”被多次使用,并成为其个人建筑风格的象征。

最初使用“栅格”这个概念是在“水/玻璃”项目中,用栅格的屋顶调节阳光,把阳光分割成细碎的光斑,使自然光能够柔和地打到水面上。

水/玻璃”项目(图源:筑龙网)

在广重美术馆中,墙面处理也运用了杉木条的栅格化排列手法,达到了像浮世绘绘画作品中雨丝一样的效果。隈研吾将杉树这种木材加工得细且柔软,如骤雨一般朦胧,分不清是自然还是人工。

浮世绘《大桥骤雨》(图源:雅昌艺术网)

广重美术馆(图源:谷德设计网)

广重美术馆(图源:谷德设计网)

“微粒建筑”的思想最初体现在石材博物馆的设计中。隈研吾对石材进行了粒子化的处理,让石材以同样的尺寸、同样的间隔反复出现,呈现出跳跃的、如同乐谱一样的感觉,让墙面不再死气沉沉。

石材博物馆(图源:筑龙网)

石材博物馆(图源:筑龙网)

GC口腔科学博物馆,则是“栅格化”与“粒子化”思想的结合,整座建筑由根桧木棍搭建而成,隈研吾从鲁班锁获得灵感,没有使用任何胶水、钉子、螺丝,只用榫卯结构支撑起整栋建筑,这样的结构减轻了材料的沉重感,使建筑能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去。

GC口腔科学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2.材料实验

隈研吾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种材料的运用,他实验不同的材料,用能代替混凝土和钢铁的材料去设计房屋。在隈研吾的设计中,有对地方自然材料的运用,比如木、竹子、土、石头、稻秸草、砖、和纸等,也有对现代工业材料,比如玻璃、PC、塑料、铁等的运用,可谓相当多元化。

很多人了解隈研吾,都是从“长城脚下的竹屋”这个项目开始的,以竹子为材料,暗合了中国“竹林七贤”的故事,体现了背离城市,隐逸到竹林中去的核心价值观。建筑所采用的竹子规格并不统一,掺杂着许多微微变形的竹子,但这正是“万里长城生出”的味道,此举也大大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长城脚下的竹屋(图源:Archdaily)

长城脚下的竹屋(图源:Archdaily)

在安养寺木制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的设计中,运用了自然素材——土,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运用到房子的建造当中了,隈研吾尝试在混凝土结构框架的外部砌上土块,让自然素材换发生机。

安养寺木制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图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