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关于蒋姓起源的论述
关于蒋氏起源,前几年争论不休,至今未获满意结果,今特刊数文供大家鉴赏研究………………①蒋氏源流(作者佚名)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氏为诸候。帝榆罔之代;诸候携贰蚩尤作乱,帝榆罔逊居涿鹿。是时,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黄帝于轩辕之丘,故以地为名。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登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原姓公孙讳轩辕。轩辕丘在今开封府郑县。继长于姬水,故以居为姓。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帝生子日昌意、玄嚣。玄嚣继统,是为少昊金天氏。玄嚣生峤极,极生帝喾。高辛氏以木德代高阴氏为天子。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与帝裡祀上帝,出野,见巨人迹,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羊皆避而不践;置之平林,又徙之渠中,飞鸟以翼伏之。姜嫄以为神,始收养之,故名弃弃。为儿时屹如世人,志好种植,尧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号日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子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图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直父。直父生季历。季历配太任,生文王。文王生周公旦。旦第三子曰伯龄。(转载自山陂谱)(谨按:黄帝至西周,相隔时间约一千年至一千一百年而本文所记,黄帝至伯龄公仅二十一世,疑世次接续有遗漏载之仅供参考。)???②蒋氏姓源辨说——宋·大学士魏公蒋之奇蒋之为氏,自伯龄始。伯龄者,周公之第三子也。左氏传日:“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又云:“为凡蒋邢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贾逵传云:“五经家皆无园证签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章帝嘉之。”左氏所以得列于学宫者,明刘氏为尧后而已。而我蒋氏独两见于左传。且发明其为周公之后,使百世子孙知其世系之所出,顾不幸哉。王莽传亦云周公七子皆封。班固作古今人表,叙九等人物,而蒋候列于中等,在伯禽、凡伯之次,邢茅胙祭之上,则皆用丘明之说也。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周公三子封于蒋,其地则光州仙居县。以予考之,今寿州霍丘西南有期思城,与仙居密迩。杜预之注,蒋在弋阳期思县。盖期思之邑有蒋乡。故蒋国见于汉东汝南之域,而仙居亦见唐志光州、弋阳之郡,则其为国,盖不出汝南、弋阳之间也。晋书地理志云,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而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余三十一国尽亡其处。周公七子所封七国,鲁凡蒋邢茅胙皆知其所居,而亡其处者祭而已矣。而我蒋国又得列于百三十九国之中,兹非其益幸欤。表又云,蒋改为乐安,为强国所灭。余按左氏云,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又云,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则表所谓强国者,楚也。所谓出自姬者,以其为周之子孙也。周之子孙,蛮夷蚕食而尽之,此栾页子所以为晋耻也。故凡蒋氏子孙去其故国,散而之四方者,避楚之难故耳。③蒋姓溯源——段国超我国姓氏历史源远流长,蒋姓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姓氏之一。由于它产生较早,繁衍发展的时间较长,所以它也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大姓之一。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据《荀子·儒敏》说,西周初期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共有53个,占了其中的七分之五。而在这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16国,属于武王诸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代的有六国:凡(河南辉县)、蒋(河南淮滨期思集一带)邢、茅(山东金乡)、胙(河南延津)、祭(郑州北)等。这里的“蒋就是蒋姓之源。这是怎么回事呢?西周初期大封诸侯,由于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跟随武王姬发伐纣有功,姬发之子姬诵继位即周感王,便把他分封到蒋地,建立蒋国,做诸侯王。而这蒋国是个小国,后来被强大的楚国所灭(前年)。说具体些,也就是姬伯龄的第23代孙姬简为蒋国国君时,为楚宣王所灭。蒋国人,特别是姬简的后代子孙,受不了楚国人的欺凌与压迫,纷纷逃往外地。为记下这国难家仇,就都以国名作为姓氏,以蒋为姓。“蒋”在什么地方?《元和姓纂》一书说:“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系秦统一六国后所置,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部淮滨县东南15公里,解放后(年)从固始县析出,因此,也有的书上称蒋姓起源于今河南固始县。看来,蒋姓出自姬姓。《唐书宰相世系》也有“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为强国所灭,子孙因以为氏”的话。其他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以及《通志》等书,也有近似的记载。至此,蒋姓出自姬姓,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关于蒋姓的来源,还有其他的说法没有呢?袁义达、张诚二先生所著《中国姓氏》一书,关于蒋姓来源,除了前一说外还有一说:“出自子姓。蒋就是)即装自盛产于河南修武、获嘉地区的蒋河两岸一支以采集菰实为食,进而以菰为氏族图腾部落,以蒋命各部落名称和地名。进入商朝以后:商王封其族人于蒋,蒋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直到西周初蒋国被周公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蒋人被迫北迁山西的蒋谷,今山西晋中市东南。子姓蒋氏的历史至少有年,普遍使用蒋姓也有多年。”这段话给人印象很深,前所未闻,但也似有不可思议处,不知根据何在,今录以备考。蒋姓的来源,同其他姓氏的来源一样,不会是纯而又纯,完全单一。出自姬姓,是条主道,但也有其他成分,如:皇上赐姓,避讳、避难而改姓(自然有改姓蒋的),过继、入赘、抱养而姓(这种情况更普遍,任何姓氏都有),甚至还有因与其他民族交流而产生的姓氏互动,如清代满洲八旗姓蒋佳氏的后来即改为蒋姓,等等。这些,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年3月④蒋城蒋国蒋姓 蒋城,就是西周初年蒋国的都城,它位于今天淮滨县城东南15公里的期思镇,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六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前西周蒋国的都城,也是楚相孙叔敖的故乡。孙叔敖就出生在古老的蒋城期思。他修建了我国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人,今天人们把他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现在期思镇政府院内仍保留着孙叔敖庙地遗址和明代的“重修孙公祠”残碑,在镇政府西侧不远就是孙叔敖墓地。 期思的蒋国古城历史早有记载,清乾隆《光州志》说在清朝初年固始县境内有三座古城“古城一在枣林冈,一在期思镇,一在上闸,三城俱临河岸,旧志以为或古漕司云”,这三座古城是指蓼国故城、浍州故城和期思的蒋国故城。在文物保护调查中,我们通过对期思蒋国故城城墙剖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城墙底部分布有商代时期的文化包含物,这些包含物证实期思的古城墙就是建于西周时期。 期思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在蒋国故城内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唐遗物俯拾即是。其实期思的历史还远不止西周蒋国,古城西北隅的台地上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凿、蚌镰、红陶、火烧土等史前文物。古城的周围有很多处商、周及其更远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这说明早在西周封蒋国于期思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期思就早已经过了先民的开发,是一个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如今期思镇同时拥有蒋国故城和台地史前文化遗址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信阳市和淮滨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区域之一。同时,期思从公元前11世纪的蒋氏封国到唐初期思县地并入固始,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始终做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蒋国故城的东南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古墓葬区。这些墓葬从商周延至汉晋,规模宏伟封土高大,其中蒋国贵族墓葬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宜兴、睢阳、武岭等蒋氏家谱记载,蒋国始封之君,周公姬旦三子伯龄薨后就葬在封都万寿陵。因此,期思蒋国故城成为全球蒋姓华人朝思暮想的祭拜圣地。 期思的蒋城不但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还位于河南省“淮南草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兔子湖、方家湖、祁湖、月牙湖罗布四周,淮河、白露河、期思河环绕古城。春天,山雀、翠鸟在蒋城的天空中嘻戏翱翔,湿地里,城墙上开满各色各样争奇斗艳的野花。到了秋天,灰鹤长鸣,野雉狂奔,大片成熟的稻谷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蒋国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蒋国的封建时间,史学界多数认为是在成王姬诵的时候。据《荀子·儒敏》说,西周初期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宗国共封了五十三个,占全部封国的七分之五。其中蒋国就封在今淮滨县东南的期思镇,它与随、唐、蔡、项、沈、鲁等形成了防卫淮夷反叛的军事防线,这就是西周历史上有名的“成周封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左传》所说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后来都被楚国所吞并。 关于蒋国的封建《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注:“蒋在弋阳期思县,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共祖周公。”《史记·鲁周公世家》司马贞《索隐》载:“周公之子就封于鲁,次子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凡蒋、邢、茅、胙,祭也。”《汉书·地理志》期思县下颜师古注:“故蒋国”。《水经注·淮水》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续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期思有蒋乡,古蒋国。”除史书之外地方志和蒋氏族谱对古蒋国的情况也有明确记载,如清乾隆《光州志》载:“期思城在(固始)县西北七十里,楚之下邑,周初为蒋国。”唐天宝十五年,阳羡《蒋氏大宗碑记》载:“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纪,立君臣之度……然犹大禄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南面而享国者十有余世。”《睢阳蒋氏家谱》载:“按吾蒋姬姓也,周公第三子封蒋侯,……国在汝南期思,期思今为聚名,古蒋春秋名期思,又名寝丘,孙叔敖埋蛇处也,在今固始县西北七十里。”蒋介石在《武岭蒋氏家谱》序中写道:“其有史可证者,周初始封蒋国,后为期思邑,……即今河南固始县境(注:期思镇今属淮滨县)。”根据有关史料和众多蒋氏宗谱的记载,蒋国从公元前11世纪的成王分封,到蒋的二十三代孙姬简做蒋国国君时,为楚穆王所灭,公元前年始见《左传》有期思公复遂的记载。以这段时间计算,蒋国从西周封国至春秋中期被楚所灭,前后共活动了约年左右。也有少数学者说蒋国封在河南获嘉,又说封在尉氏西或是固始蒋集,或是光山西的仙居。这些说法由于记载时代较晚,资料不可靠,可信度都很低,难以动摇历史典籍中关于蒋国封于期思的地位。楚灭蒋后于蒋国故地建立期思邑,辖今淮滨、固始、商城及霍丘、寿县部分地区,并封复遂为期思邑第一任县公。秦朝期思属九江郡,西汉置期思县属汝南郡,东汉因之。到了南北朝期间,南朝梁在期思的张庄置安宁县,到了陈又在期思置边城郡,北魏仍置边城郡。到了隋朝,废边城郡为期思县属弋阳郡。唐朝初年,期思县废入固始降为集镇。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淮滨县,期思划归淮滨县管辖。历史上的期思古城作为蒋国的国都近年时间,从公元前年的期思邑到公元年唐王朝成立之时计算,期思古城又作为各朝代的县邑郡治长达年。悠久的历史为期思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古老的期思,古老的蒋国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它、认识它。 蒋姓以氏为姓,也是以国为姓。蒋姓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姓氏之一,在当代家大姓中排43位,约占当代中国总人口的0.48%,就全国来说,蒋姓总人口不下于万。蒋姓源于姬姓,是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龄的后代,发祥于今河南淮滨县的期思镇。一些蒋氏宗谱都认为“蒋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乐安、曰晋陵”,《汉书·郡国志》说:“汝南期思有蒋乡,故蒋国,蒋姓之得姓始,此凡氏蒋者,皆当以为望也。”所以蒋姓以汝南郡为望。 蒋姓在汉晋以前多居于汝南郡和山东、山西一带,汉晋以后在江南各地迁徙发展。唐《蒋氏大宗碑记》载:“汉阳宗国,楚实侵并,既采食于漆水,又转封于辽阳,爵土虽微,亲贤不替,自是侵以吞削,又居乐安。”这条记载说蒋国未被楚国侵并之前,有子孙到周王朝的地方做官被封于漆水和辽阳,这两个地方都在山西,加之汉时迁中原豪族去关中,其中又有汝南蒋氏,这大概是汉朝时山西一带蒋姓的起源,后来由于楚国的侵并又有蒋氏子孙逃奔乐安就是今山东省一带。《睢阳蒋氏家谱》也说:“伯龄二十三世孙简,国并于楚,传所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者也,子姓奔亡,或仕齐,或家乐安、千乘、遂以国为姓矣。”这条记载是说楚灭蒋国蒋氏子孙奔逃至山东的齐国、乐安、千乘等地,这些人应是山东蒋姓的起源。从蒋姓宗谱的记载来看,蒋姓的繁衍迁徙大致是:汉代杜陵蒋姓中有蒋球,字明瑾,是姬简的第10代孙,伯龄第33代孙,隐居于芒砀山下,成为当时社会名人。其后又有伯龄42代孙蒋满举孝廉官至淮南相、上党太尉、豫州刺史等职,他的儿子蒋万为弘农郡太守。蒋万生蒋诩,任西汉兖州刺史。蒋诩生二子均为太守,孙蒋晃,拜司徒,蒋晃之子蒋横东汉时官至大将军、太尉、封九江侯、逡遒侯,后来遭谗被害,九个儿子被迫逃往江南。皇帝醒悟后,便就地封蒋横的九个儿子为侯,这就是蒋姓族史中的“九子封侯”。他好像一棵大树,九子有如九条根扎向各地,使蒋氏子孙繁衍发展于江浙乃至湘赣一带,最终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蒋姓在历史上名人辈出,除西汉蒋诩、东汉蒋横九子封侯外,三国时蜀汉有蒋琬,任蜀相,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北朝北魏有艺术家蒋少游累官前将军、将作大匠。唐代有蒋伸官至宰相,有传奇小说家蒋防。北宋有诗人蒋璨,南宋有词人蒋捷。明有农民起义军领袖蒋福成、画家蒋子成。清有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到近现代蒋氏名人登峰造极,民国有军事家蒋百里、蒋光鼐,有现代小说家蒋光慈,现代著名女作家蒋冰之就是丁玲、现代诗人蒋海澄就是艾青。当代有全国劳模蒋筑英、著名作家蒋子龙。尤其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二人,先后登上国民政府总统大位,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 近年来,全国各地蒋氏族人纷纷来淮滨期思寻根,他们流连古城,拜祭先祖,受到了淮滨县委县政府、期思镇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寻根之旅充满了温暖。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发展理念,淮滨县委、县政府把蒋氏根亲文化资源的研究发掘和蒋国故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由县委统战部牵头成立了“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开展对蒋氏文化的研究。年5月,江苏、浙江、重庆、四川、福建、云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十一省市的蒋氏宗亲代表在淮滨召开了首届“中华蒋氏淮滨寻根恳亲大会”,代表们不仅拜祭了先祖,还就蒋国历史、蒋姓源流、蒋姓迁徙、蒋国文化遗产保护等学术专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决定依托淮滨期思的蒋国文化遗存,在淮滨成立“中华蒋氏文化研究会”,搭建起一个全国性的蒋氏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期望在此基础上编修《中国蒋氏家族总谱》,并努力创造条件在祖根地修建中华蒋氏总祠。淮滨县委、县政府对蒋氏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十分支持,拨出专款用于蒋氏文化研究和蒋城万寿陵古墓葬区道路、绿化及有关设施的建设。县文物主管部门正积极申报期思蒋国故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聘请有关专家对期思古城进行园林式规划,设计了蒋城公园、蒋氏宗祠、蒋氏陵园,方家湖湿地度假村等发展建设项目。由于县委政府的支持,淮滨在蒋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先后在《寻根》、《历史文化研究》等书报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积极参加安徽、浙江、河北、湖北等省的蒋氏文化研究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全国各地蒋氏文化研究团体的广泛响应和支持。总之,古蒋国的神秘面纱在淮滨蒋氏文化研究者和全国蒋氏宗亲团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已被轻轻揭开,尘封的历史圣殿正敞开自己神圣的大门,欢迎它的朝拜者来访。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期思蒋国故城文物调查和蒋氏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在古蒋国和蒋姓的研究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以盛飨天下蒋氏子孙。 二○○九年三月十日 作者:林长,尤新峰 ⑤蒋氏家族的起源、蒋家人必看!——蒋姓蒋氏-10-30蒋姓基本情况 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 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其中浙江、四川、江苏、湖南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起源源流 源流一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 伯龄,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蒋国灭亡之后,姬伯龄的后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蒋氏正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十三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期楚国灭蒋国后所置,属于古汝南郡,魏、晋两朝时期改属弋阳郡。蒋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伯龄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蒙古族、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瑶族、傣族、土家族、壮族、羌族、苦聪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可能源于子姓,殷商之后。《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宋国有蒋锄。因宋国为殷商之后的封地,所以这一支可能为子姓蒋氏。 源流四 源于古越族,出自秦、汉朝时期南越国俚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蒋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蒋佳氏,满语为Giyang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后多冠汉姓为蒋氏。 得姓始祖 蒋伯龄。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原为河南省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省光山县西),世称蒋伯。公元前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蒋辉:明时自句容蒋岗迁居镇压江南门城内。丹徒蒋氏始祖。 蒋朝万、蒋宁亚:唐天复间迁巴陵黄龙山,传十一世至宁亚,遂家东陵。 蒋绍铎:唐末五代由长沙徙居吉州遂兴南乡衡溪开基,为衡溪蒋氏始祖。 蒋铎、蒋泽:守末初自台州迁居东阳怀德乡高沙,再迁上泉,铎十三世孙泽,迁居永康孝义乡吕山塔,为本支始迁祖。大山塔蒋氏始祖。 蒋千一:南宋末自东阳横城迁居永康西源。永康蒋氏始祖。 蒋建:汉时自安阳迁居全州洮阳梅潭,子孙散居永州、桂州之间。梅潭蒋氏始祖。 蒋应科、蒋应第:明末自如牟迁居江阴大桥墩镇压塘坊圩。香山蒋氏始祖。 蒋九成:南宋时自江阴迁居刘庄,子孙分居赤岸、长寿、湖塘、陈巷施村、黄土塘等处。刘庄蒋氏始祖。 蒋之义、蒋济时:北宋中叶自宜兴迁居江阴城。蒋济时在明中叶自邑城迁居蔡泾南闸。澄江南闸蒋氏始祖。 蒋荣九:五代时自潭州圳上迁安化常丰。 蒋堂、蒋晋:宋仁宗时名臣,自宜兴隔湖西迁居吴县杉渎桥西侍其巷,传至十三世孙晋,赘于辛村湾殷氏,子孙徙其姓十有余世。 蒋光、蒋仁杰:五代末自常州迁居鄞县采莲桥,蒋仁杰维蒋光十三世孙,自奉化清修岭迁居本邑武岭。武岭蒋氏始祖。 蒋应壁:明末自陕西泾阳县三曲沟入川卜居阆城。四川阆中蒋氏始祖。四川阆中始祖原居陕西泾阳县三曲沟(经查:三渠沟地名不存在,三渠口存在,估计为家谱记录时的口误,故用括号说明),一世蒋士美,二世蒋亭辅,三世蒋世禄,四世蒋伦,五世蒋应壁,蒋应壁字近楼,生于明朝隆庆壬申年(年),卒于顺治丙申年(年)。蒋应壁娶胡氏、庶蒲氏、郭氏、邢氏、张氏、谷氏。于明末入川卜居阆城。六世蒋大任,蒋大任生四子(七世):蒋承泽、蒋承儒、蒋承涓、蒋承泓。蒋承泓乏嗣,故支系仅三。阆中谱派中,“嘉”字倍为第十三世。 ⑥古籍中关于蒋国的记载——蒋志格周公礼乐3月5日(漢)班固《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八上:楚刅反期思師古曰故蔣國慎陽應劭曰慎水出東北(南北朝)范曄《後漢書》(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卷一百十郡國志第二十:國灈陽期思有蔣鄕故蔣國陽安有道亭故國杜預曰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三十: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卷三十: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集釋訂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里有期思故城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 (宋)李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太平御覽卷第一百六十九州郡部十五:志曰期思屬汝南郡故蔣國也 左氏傳曰凡蔣周公 (宋)羅泌《路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六國名紀三:楚下邑漢縣屬汝南故蔣國入楚大夫復遂遂為期 (宋)羅泌《路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八國名紀五:云汝南期思里蒋鄉古蒋國楚滅為期 思今尉氏西 (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士禮居叢書景宋本)卷二十一:郡唐屬光州啇城鎮夲蔣國周公之後 楚滅之以為 (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邑期思城顔師古曰古蔣國霍山廟有大鐵鑊受三十 (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碑期思城本楚下邑古蔣國也春秋時?子邑白公廟 (宋)王欽若《册府元龜》(明刻初印本)册府元龜卷二百三十五:城城父縣西南應城 蔣國弋陽期思縣蔣鄉城 茅 (宋)章樵《古文苑》(四部叢刊景宋本)古文苑卷第十九:郡國志汝南郡期思故蔣國前地理志苗郡江陵故楚 (宋)祝穆《方輿勝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十:尾在春秋為强國黄國蔣國後併于楚秦属九江郡 (元)佚名《群書通要》(清嘉慶宛委别藏本)壬集方輿勝覽中州郡門:州域春秋為疆國黄國蔣國併於楚秦属九 江郡東 (明)李賢《明一統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一:固始縣西北七十里古蔣國春秋時為?子邑漢英布 (明)王褘《大事記續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十三:州固始縣有殷城縣本蔣國宋改商城 省為鎮收柵 (清)程廷祚《春秋識小録》(民國金陵叢書本)卷四:僖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蔣國名後為楚邑 文十年期 (清)程廷祚《春秋識小録》(民國金陵叢書本)卷四:過期思縣北注縣故 蔣國也 商密 三户 僖二 清)傅澤洪《行水金鑒》(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十一:期思縣北水經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楚滅之以為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名攷略卷之八:思縣○臣謹按期思古蔣國楚滅之爲期思邑漢置期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名攷略卷十四:縣屬汝南稞師古曰故蔣國詳見楚地○再按開封府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名攷略卷十四:里有蔣城述征記曰卽蔣國 茅見上杜註高平昌邑 (清)顧炎武《肇域志》(清鈔本)卷二十八:思城在西北七十里古蔣國史河在縣東二里源出牛 (清)顧炎武《肇域志》(清鈔本)卷三十:城在縣西北七十里古蔣國春秋為弦子邑漢封賁赫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稿本)卷一:縣西北有期思城卽故蔣國邢茅山東金鄕 縣西北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稿本)卷四十七:接界或以爲卽春秋時蔣國所 謂凡蔣邢茅者又有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稿本)卷五十:思城縣西北七十里古蔣國楚滅之爲期思邑漢置期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理考實卷二:北七十里一統志云古蔣國春秋時爲弦子邑又文十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理考實卷二:十年期思杜注亦云古蔣國楚?之期思去尉氏甚遠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理考實卷二:遠而尉氏亦有蔣城豈蔣國有兩都與茅傳見上杜注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秋地理考實卷二:陽期思縣彚纂期思古蔣國楚滅之漢置縣屬汝南郡 (清)蔣光煦《東湖叢記》(清光緖九年繆氏刻雲自在龕叢書本)卷四:國新息故息國思期故蔣國西平故柏國弋陽故黄國 (清)梁履繩《左通補釋》(清道光九年刻光緖補修本)補釋七:云汝南期思有蔣鄕古蔣國楚滅為期思 期思邑見 (清)梁履繩《左通補釋》(清道光九年刻光緖補修本)補釋九:弋陽期思縣 期思故蔣國楚滅之為邑今在河南光 ?⑦蒋草.蒋城与蒋姓起源当前,在网络上百度搜索和书店里一些关于蒋姓起源的图书里,就能看到与菰(即茭白,茭笋)有关,还有人把它当成了蒋草。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中说:“火战之法,沟垒已成,重为沟堑,五步积薪,必均疏数,从役有数,令之为属枇,必轻必利,风辟……火既自覆,与之战弗克,坐行而北。火战之法,下而衍以*,三军之士无所出泄。若此者,可火也。陵猋蒋*,薪荛既积,营窟未谨。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乱之,以矢雨之,鼓燥敦兵,以势助之。火战之法。”这里的“蒋”即指蒋草。意思是说:在大风天气,杂草丛生,柴草齐备,敌人营寨,戒备不严这种情况下更可以用火攻。其实蒋草是一种长有刺的木本植物,现在期思镇万寿陵始祖墓上仍有几棵蒋草,因为长得不高才误称为“草”。把蒋草种在始祖墓上,是用来防雨固土和防盗墓的。这些作用在蒋城同样可以发挥出来。祖先们在狩猎、日常生活和战争中得出经验:山坡越高越陡就越难翻越;荆棘杂草会刺伤人的肌肤和阻碍行走速度;河流沟壑令人难以逾越;站在高处视野比平地大,便于观察情况-—-并运用于原始村落、古城镇的防御建设中(现在广西全州的汉代洮阳城遗址及全国各地均有古城遗迹可供参考),蒋城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祖先们在合地上选址建城,以原有河流和人工挖掘出沟壑为护城河,增加城墙高度城墙外墙坡度约45°-90°,内墙坡度和布局根据需要而定;在城墙上种植带有刺的蒋草再夯实泥土,防雨固土(木克士),外防敌人、野兽入侵,内防奴隶、囚犯外逃,其作用相当于后来尖木做的鹿寨、带刺的铁蒺藜、铁丝网、线式防御体系、导弹防御系统。古城墙是由木制围栏演变成泥土城墙再演变成砖石城墙的。木制围栏容易着火和腐烂,木材资源有限;建泥土城墙可以就地取材,维修比较容易;砖石城墙则更坚固。蒋姓图腾来源于蒋国、蒋城的建立。蒋姓祖先在期思建城时,把某些特有元素(如蒋草)艺术化的拼凑在一起,形成氏族标志,并经过上级批准、及区别于其他氏族;蒋氏族人管辖的区域为蒋国;蒋城、蒋国成为地标、地名,后来周朝各国分封的氏族越来越多,混乱得难以区别才改为郡县命名。蒋草见传于《孙膑兵法》是因为:一,孙子认为黄帝时代已有兵法,孙膑是孙武的后裔、并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军事思想,他可能游历过同属于汉文圈的各国,推本溯源,全面研究地形地理、宗法政治、军事战例等才写成《孙膑兵法》。二、蒋姓和孙姓郡望乐安,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三、蒋草可能是普遍可见的植物,也可能是它在蒋国具有特殊意义而为世人知晓。后来因为蒋国势弱国小,被强楚消灭且不见经传;《孙膑兵法》失传;人口增长,扩大生产活动范围,把有防碍人类的蒋草逐渐铲除,几乎灭绝而无人可知,才导致有人把喜水植物菰误当成蒋草。?菰是菰,蒋是蒋,菰蒋混为一物,如同张冠李戴。(论据及物证见以上各图)年2月7日撰??↓↓?Ψ↓?屮↓↓附:孙膑简介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家世出身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逃奔齐国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桂陵之战公元前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7]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八万到达茬丘,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马陵之战公元前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数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军事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在军队建设、管理方面,首先,他对君主和将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将领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次,他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他还分析了能够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队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概括为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人物评价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孔融:“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葛洪:“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司马贞:“其孙膑脚,筹策庞涓。”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十七史百将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徐钧:“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知葵。”陈元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救赵存韩,军振威棱。削诸丑类,夫差马陵。功镂鼎彝,书揆缄藤。龙豹之韬,何愧典刑。”《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黄道周:“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后世地位唐朝建中三年(公元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齐将孙膑”。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膑。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孙膑亦位列其中。纪念:孙膑墓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米的向阳河东岸。孙膑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在月厌河畔建一花园著书立说。当时,齐王经常派员到此探视孙膑这位曾一度为齐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一代兵师,并在花园东北建起了供官员歇宿的驿馆。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驿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处成为圣地,日渐繁华,驿馆进而发展成为驿城。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此处便又建起一座驿城寺。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孙膑拳孙膑拳是广布于山东省境内的一种外家拳术,始创于晚清时期,由于习练者多穿长袖衣服,人称“长袖拳”;又因打拳时动作开合张显,又称之为“大架拳”。但孙膑拳是否为孙膑所创所传,已无从考证。年,孙膑拳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8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漫画推荐
- 下一篇文章: 古城遗址今犹在,不见先民古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