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4000年前地坑院,如今住的都是
窑洞是黄土高原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据考察人类居住在窑洞里已经有多年历史了,住在窑洞里冬暧夏凉,省去了空调和取暖,既环保又省钱,但由于种种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已不把窑洞做为首选的居住地,在山西芮城、垣曲的黄河岸边,以前大多数都生活在窑洞里的人们,正在迅速减少,这些老人们,被称为了“最后的穴居人类。”而孩子多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随爷爷奶奶生活。一起住在地坑院里的人们生活成啥样子。垣曲王茅的一对老夫妻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老奶奶在喂小鸡鸡吃食,大爷在剥玉米粒。孩子们已经住在临街的大瓦房,老两口不愿下去住,还守在生活了几代人的老窑洞里。这对住在窑洞里的老夫妻正在吃午饭,陪伴他们的是一条小狗狗。一位腿脚不灵便的大妈拄着拐在收拾锅碗,他说孩子们都在县城住楼房,自己腿脚不方便上下楼,也不想和孩子们在一起住,还是老家的窑洞住着自在。一对老夫妻往自己住的窑洞门口贴对联,他们说下午孩子们就回来了,自己要在他们回来前把家里的活干完,让孩子们回来安安心心、快快乐乐的过个新年。一位老老妇人正在窑洞前蒸馒头,她烧的是柴火,用的是自己盘的土灶,蒸笼放了五六个,她说孩子们爱吃家里用柴火蒸的馒头,今天是周末,几个小孙孙要回来,所以要多蒸点让孩子们走的时候带上。一位老奶奶正在院子里做手工活,她的忠实的伙伴--一只狗狗安静的卧在她的脚旁,身后是她居住的窑洞。如今儿女已经搬出了窑洞,但老人还是坚持住在窑洞里,说是习惯了。一对老夫妻在自己住的窑洞前干活。七八十岁的年纪,除非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们都习惯住在生活了一辈子的窑洞里。窑洞里生活的的老两口,老大爷在给老伴穿鞋,老伴开心的笑着,其实有时候幸福真的很简单,只有相濡以沫的老伴才是最忠实的伴侣。一对老夫妻坐在自己的窑洞里,墙上贴了不少孩子的奖状,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居住过的晚辈们。一位老人经过一个地坑院,院子里的老人正在打扫卫生。地坑院是从平地上挖坑下去再掏窑洞,除了门窗外几乎不用木材,省不少钱,早年穷苦人家盖不起房子多居住在这样的地坑院里,地坑院被称为人类民居的“活化石”。十一小长假,孩子们放假都回到爷爷奶奶家,在一起玩游戏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寂静的村子里才显得热闹些。住在窑洞里的一家人正在做午饭,灶和炕是相连的,冬天可以更多限度的利用做饭的热量取暖,节省燃料,但窑洞只有一边出口,排烟效果不好,往往墙上都被熏得发黑。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坐在自家窑洞的炕上,看着播放盒中的戏剧。老大爷捧着一杯热茶。老奶奶抱着心爱的猫咪,身边碗里还放这柿子,老两口沉醉在他们的二人世界中,很是惬意。窑洞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三伏天外面热的要命。这老两口在自家的窑洞里纳凉,大爷很是随意,光着脚靠在躺椅上,手中摇着草帽做扇子用。天气不错,老伴外出办事了,这位腿脚不便的老奶奶却只能坐在窗户前的土炕上晒太阳,她望着窗外,是在盼着孩子们回来吧?垣曲古城西沟村,一位腿脚不便的妇女在院子里做十字绣,一群小鸡鸡围着她,还有只小狗卧在她的脚下。垣曲长直的一个村子,老两口在家带孙子,孩子们外出打工了。孩子们居住在旁边的新房内。每到假日,小小的山村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回来后,在院子里戏耍玩闹,给平日寂静的山村平添了一股生气。一位住在窑洞的老人在院子里,窑洞看起来也破败了。现在年轻人大多住上了砖瓦房,漂亮美观,还比较方便。只有老人们还是习惯住在窑洞里不肯离去,老人们去世后,就没有人住窑洞了,村里到处可见废弃的窑洞,也许再过几十年,窑洞这种民居形式将成为历史的记忆。也有一些中年人把窑洞修葺一新,刷白、铺上瓷砖,现代化家具家电也一应俱全,这样的窑洞还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更多图片故事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12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山一古村,墙头壁画600余幅,被誉为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