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城墙基础及墙基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但唐文)5月20日报道成都,曾经是一座被古城墙围绕的城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城市里消失了踪迹。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进一步补充了资料,对研究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城墙倒塌堆积发现唐代城墙为成都城市格局提供实物资料据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通锦桥路城墙遗址现场负责人江滔介绍,该城墙最早筑于晚唐时期,残存长度约米,宽8.9-12米。“整个墙体内为夯土,外砌包砖,夯土残高约1.6米。”江滔告诉记者,包砖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内筑一层夯土,再在夯土上铺一层泥夹卵石,其上再砌包砖。晚唐时期城墙两侧均为砖墙,残高约1.5米,用砖规格不一,有汉六朝时期花纹砖和唐代素面砖。外墙一侧有散水。宽约1米,铺法规整,分斜铺、平铺两种构建方式,散水外侧以丁砖固定。“而明代城墙仅见夯土墙体,叠压于唐代城墙两侧,未见包砖。”江滔介绍,清代城墙在唐宋时期城墙垮塌堆积基础上修建,仅存北侧基础,墙体及砖墙均已不存。修建方式基本与唐代城墙相似。“平整地面后开挖基槽,基槽分夯筑三合土,厚度约33厘米,三合土上再垒砌红砂石条,顺铺或错缝平铺,石缝间以石灰浆勾缝。”江滔表示,此次城墙的发掘工作,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进一步补充了资料,对研究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墙有望在未来得以保护,展示成都深厚历史底蕴。城墙修建方式唐城墙遗址古城墙见证成都时代变迁据了解,成都最早的城墙,是春秋末期的古蜀五世开明帝在迁都成都后构筑的城池。而有正规的城垣始于公元前年,秦灭古蜀开明王朝后,设蜀郡,治成都。秦丞相张仪策划,蜀郡守张若主持修建了“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被称作“龟化城”。秦成都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大城的南垣在今文庙后街,北垣约在西玉龙街之南,东垣约在盐市口一带。少城的西南壁在今通惠门以东、下同仁路口附近,其北垣约在今红光东路以南。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云南的南诏国兴起,四次举兵反抗朝廷都打到了成都。南诏强大的军事威胁,使成都的城市防御工程修筑迫在眉睫。几次被围城后,乾符三年(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短短三个月时间成都城就建起了新的城墙(罗城)。由于时间、经费紧张等原因,高骈下令开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成都城墙为砖墙自此始。唐代城墙内侧包砖唐代城墙与散水所以,这次在通锦桥附近发现的唐城墙遗址,记者看见的城墙的砖墙多是古墓中的墓砖作为筑城材料。自先秦张仪“龟化芙蓉城”以来,唐、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成都老城墙有所修建,可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1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