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你缺乏一张记忆名片
△此音频大小为1.45MB 引子: 一座让人难以忘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给予历史以尊重; 给予人民以幸福; 给予未来以无限可能。 这三句话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纪录片的收尾句,我非常认同。 一个城市是否成熟,其对待自身历史,对待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如何在城市的发展中兼顾历史的保护? 如何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昨天的影子? 如何让我们的子孙能够实实在在触摸到几千年前的郑州,几百年前的郑州,几十年前的郑州? 而不仅仅只是在博物馆中问:爷爷和太爷爷那时候郑州到底是什么样子呀? 这是一个考题,考的就是城市如何“给予历史以尊重”? 同时,这也是一个必做题,因为历史保存和快速发展的平衡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选择 然而这也是一个难题,很多城市做错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洛阳、包括南京,包括北京···· 1 北京新规划 1、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传统地名。保护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老城原则上不再拓宽道路。 2、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3、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老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以上三段文字,选自刚刚在年9月公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的老城保护部分,充分体现了国家新时代下对于城市、特别是对于老城、城市遗迹、特色城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相信这一定是一版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规划。 2 北京的学费 然而北京规划能够取得这样的见识,做出这样一个规划,是交了一笔高昂学费的。 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不久,上世纪50年代就面临“北京以后如何建设的问题”。当时的著名学者梁思成给出了五点建议: 1.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 2.必须阻止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3.严格保护紫禁城。 4.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 5.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 然而当时北京城建负责人除了第三条,其他的几条建议都被放弃,以后三十年的北京,城墙被拆了,牌楼拆了,胡同大部分也被拆了,历史遗迹遭到一定损毁,成为了一个“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的所谓现代工业化城市。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局限性,现在的北京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大城市病也很严重,所以有了年雄安,有了版的北京新规,有了上面“老城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的沉痛领悟。 但是,拆除的胡同和城墙再也回不来了,北京交了高昂的学费,这是多少金钱所不能弥补的。 3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保护城市风貌、遗迹和发展城市经济是矛盾吗?这是上个世纪,每一个城市政府、百姓都寻找答案的问题。 历史遗迹需要城市空间,但是经济发展也需要城市空间。 文化区需要城市的土地,但是房地产更需要城市的土地。 二者看似是矛盾的,因为一块土地上不能有两栋建筑。 要想修新的,必须拆老的。 要想保老的,必须放弃新的。 而放弃新的,就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就业问题,吃饭问题,税收问题。 一句话,就是生存的问题。 然而,一旦触及这个问题,一切都需要为发展让路,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吃饱了肚子再说吧。 于是乎,无数的古城被拆。 于是乎,无数的古迹被拆。 神州大地的古城到处被划伤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4 保护变成发展 然而,随着我们生存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交通条件的改善,公共交通的发达,特别是地铁的逐步普及。 要发展必须拆迁,要新建必须拆迁的老思路正在慢慢转换。 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有了新的思路。 所以,有一个项目,地处上海核心区,黄金地段,原址上面都是存留了百年的老上海民居——石库门,但是由于一大会址存在,不能搞完全的拆迁开发。于是,城市的管理者动了脑子,不拆了,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这就是上海新天地——一年可以有百亿收入,绝不比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赚的少。 有一个项目,地处成都著名景点武侯祠旁边,是成都最古老商业街道,主体以老明清建筑为主。由于武侯祠,不能拆迁。于是,城市的管理者动了动脑子,不拆了,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这就是锦里,每个来成都的人都要逛的老街,一年的收入超过个武侯祠的门票。 这样的项目,从上世纪年代开始越来越多,我也去了不少。 你可以在绍兴的仓桥直街,领略鲁迅笔下的阿Q世界。 你可以在湘江边的坡子街,领略老长沙的湘湖风情。 你也可以在海口的中山路,体会华侨风情的骑楼建筑。 不再是高楼林立,不再是玻璃幕墙,不再是拆除重建。 但是,一样人流如织,一样是财源滚滚。 每一个古老的街区,都是一张城市的名片。每一处的老建筑,都是城市记忆延伸。 而对这种记忆,不仅仅给城市带来赞誉,更带来的滚滚财源,而这长期的收益可比土地出让的一锤子收益,更加长远,更加持久,更加稳定。 5 郑州记忆名片 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郑州有这样的记忆名片吗? 至今没有。 所以,外地人嘲笑郑州是一个有历史没文化的城市。 每一次,外地同学找我,我都很犯愁,除了吃饭购物之外,郑州真是缺乏一个能够代表城市历史的街区来让人充分感受这座中原都市的魅力。 只能说:你要不嫌人多,我带你去二七塔上看看吧。 这是一个千年商城,但是除了能看看城东路旁的土坯子城墙,还能去看什么(当然一般人也看不懂)。 这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但是除了火车站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郑州东站的超大广场和超多写字楼,还能看什么。 这是一个新中国著名的纺织之城,但是除了建设路上几个仿古斑驳剥落的牌楼大门和牌楼下晒太阳的大妈们,你还能看到什么。 然而,郑州有这样历史遗迹吗?可以做成历史记忆街区吗? 有的!而且很有条件成为历史记忆街区。 中原区,管城区、金水区都有,只不过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具有历史责任的心。 6 各有千秋 管城区 管城区的主要历史遗迹集中在二七广场和东西大街两边。这是一个集中了商城文化、明清城镇文化和回教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的区域。 商城文化——城东路、城南路的遗迹城墙和区域内的出土文物。 明清文化——城隍庙、文庙等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 回族文化——大清真寺和散落于该区域的清真特色饭馆。 革命文化——二七塔和二七纪念馆、东三马路日本领事馆旧址 这个区域最大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郑州能够成为八大古都之一,靠的就是这个区域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这个区域最大的弊端就是这一个碎片化的记忆区域。四种文化的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人知体系。 商城文化虽然悠久,驰名中外,但是人参观的趣味性不强,不是专家看不懂。 明清文化和北方很多城市雷同,哪个古城没有城隍庙和文庙,形不成独具的特色。回族文化和革命文化,已经被该区域更将浓厚的商业氛围淹没。所以,对于管城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文化太多,太杂,反而不容易抓住重点。正在新建的商城遗址公园,已经开始了第一步,希望能够克服这个区域缺陷,成为郑州的第一个城市记忆名片区域。 中原区 相对于管城区的“杂”,中原区的文化感就很“纯”。 进入中原区,沿着建设路或棉纺路向西走,一路上你就可以感受到纯纯的“纺织工业文化”。 棉纺路之北,一排排厂房,各具特色。棉纺路以南,各个厂的家属区也星罗棋布。每一个家属区中分布有每个时代的家属楼,50年代的苏式风格三层,60、70四层红砖立面、80年代的干粘石立面,90年代的现代风格,再加上配套的幼儿园、医院、俱乐部、食堂以及参天的法桐,实际上这就是一部计划经济时代的居住活化石,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但是,这个区域已经被拆除了一半,棉纺路以北区域,已经变成了现代高层小区,无法体现50年前,住工一体,厂家不分的生活。而且这个即使是没有拆的五、四、三、一、六厂家属区面积也比较大,整体保护起来难度较大。 建议保留一个完整的厂区家属区,通过修旧如旧的方法,完全可以形成于一个类似上海新天地的历史休闲文化区。当然关于搬迁和商业休闲性的矛盾,可以参考上海另一个历史街区田子坊的模式。 金水区 金水区最有历史感的是花园路两旁的省级行政区,但是这片区域行政单位林立,如果搞成休闲文化区,势必影响行政办公工作,再加上车辆拥挤,交通会更加的不顺。倒不如放开思路,想想马上就要外迁的郑州北站。 郑州是个铁路拉来的城市,但是郑州尚且没有一处表现铁路文化的区域(甚至没有一个铁路博物馆或火车博物馆),不妨把这个区域改造成为一处全国唯一的铁路文化休闲区,保留几条各个时期的铁轨,让人看看各个时期的机车,感受一下各个时期的车厢。 如果这个全亚洲最大火车编组站的原址变成以火车为主题的历史休闲区,周末休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能够有一个认识铁路,触摸火车,讲述历史的地方,岂不是一个美好的事情。 后记: 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藏在个人心中那块美好的绿洲。 或是我们幼时玩耍的沙堆,或是青年时的球场····· 郑州城市的记忆是什么,就是能够反应城市成长过程的空间和场景。 是管城区那段历经千年的商代城墙; 是中原区法桐掩映下的棉纺厂区; 是金水行政区爬满爬山虎的老房子; 是散落城区角落的城中村······ 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也许慢慢的老去,不符合城市的方向。 但,希望我们的城市给他们一份空间,一份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yggc/1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大好消息北京人可以乘坐高铁去泰国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