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霍乱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导读:六和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方歌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组成缩砂仁、半夏汤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证。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并皆治之。舌苔白腻,脉濡。 方解 本方适用于夏秋之际,因饮食不调,食伤脾胃所致的胃肠病,症见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腹痛吐泻等症。暑湿感寒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本方主证。湿伤脾胃,故胸膈痞闷,霍乱吐泻,为兼证。「六和」者,即六腑和调之义也。因脾胃为六腑之总司,后天之本,本方所治之证,虽有外感、内伤,但以脾胃病变为主。本方能调理脾胃,使六腑安和,身体健康,故称「六和汤」。 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导致心脾不调,中焦湿滞,升降失常。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即所谓的“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虚最为关系密切,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造成脾不运化,故脾虚和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长夏易受湿邪,若饮食不调,湿滞脾胃,升降失司,则清气不升而泻,浊阴不降而吐,脾虚湿困而倦怠嗜卧,混蔽清阳而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腻,为湿盛的辨证依据。治疗宜和中祛湿,升清降浊。 香薷为“夏季麻黄”,辛温发汗,芳香化湿,方中重用,为君药。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为臣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人参、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湿渗湿;杏仁宣肺利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和中化湿,升清降浊之功效。全方重在“和”字。六和者,和六气也。盖风寒暑湿燥火,夏月感之最多,故用诸药匡正脾胃,调和六腑。脾胃调和,则六气无伤,故谓六和汤也。 加减用药 泄泻虚实兼挟,寒热互见,难以辨明的患者,可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丸。外感暑湿,伤气不重者,可去人参,砂仁,而加葛根,黄连,二花,滑石等,以清热利湿止泻。脾胃虚弱者,可去木瓜,加山药,薏米,陈皮等,以和胃理气渗湿止泻。食滞肠胃者,可去木瓜,加焦三仙,莱菔子等,以消食导滞而止泻等。 禁忌湿热患者禁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类方鉴别 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含藿香、半夏、厚朴、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宜于外寒内湿之霍乱吐泻。六和汤重用香薷,配人扁豆、木瓜、人参等药,长于祛暑解表,补脾化湿,尤宜于素体脾胃虚弱,伤于暑湿之霍乱吐泻者;后者重用藿香,配有紫苏叶、白芷、桔梗、大腹皮等药,长于解表散寒,理气健脾,尤宜于寒邪在表,湿阻气机之霍乱吐泻,症见寒热身痛,腹胀吐泻较显者。 同名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六和汤处方缩砂、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朴(姜制)、木瓜,各一钱。炙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处方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六和汤处方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30克赤茯苓去皮)藿香叶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香薷厚朴(姜汁制)各10克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用法用量每服1克,用水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普济方》卷三九0:六和汤处方陈皮1两(去白),青皮(去白)3两,柴胡3两,净香附3两,苏叶3两,甘草1两半。 功能主治疟疾寒多热少,食积疳热。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0 《不知医必要》卷二:六和汤处方党参(米炒,去芦)1钱,半夏(制)1钱,砂仁(杵)1钱,扁豆(炒,杵)钱,藿香钱,赤茯苓钱,木瓜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夏秋暑湿伤脾,或饮冷乘风,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红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胎产秘书》卷上:六和汤处方藿香5分,砂仁5分,陈皮4分,茯苓4分,人参1钱,木瓜1钱,扁豆钱,杏仁10粒,生甘草4分,夏曲6分。 功能主治妊娠霍乱吐泻,心躁腹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个,竹茹1团,水煎服。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幼科铁镜》卷六:六和汤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黄连、厚朴、藿香、香薷、扁豆、木瓜。 功能主治长夏外夹感暑吐泻;热痢。 摘录《幼科铁镜》卷六 《医统》卷八十八:六和汤处方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人参、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虚热,三焦五脏不和,啼哭烦躁,夜出盗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不拘时候服。 摘录《医统》卷八十八 《丹溪心法》卷二:六和汤处方人参1钱,知母1钱,草果1钱,贝母1钱,乌梅1钱,白芷1钱,槟榔1钱,柴胡1钱(用酒拌),常山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六和汤别名六合汤 处方缩砂仁1两,半夏(汤泡7次)1两,杏仁(去皮尖)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去皮)两,藿香叶(拂去尘)两,白扁豆(姜汁略炒)两,木瓜两,香薷4两,厚朴(姜汁制)4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伤食噫酸臭气,或因暑热,渴饮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六合汤(《普济方》卷一一七)。 摘录《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传信适用方》卷四:六和汤处方生姜1斤(切片,晒干),草果半斤(去壳并白皮),甘草4两(炒),缩砂4两,胡椒半两,荜茇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去暑毒疫气。主 用法用量入盐点服。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四 《医方考》卷一:六和汤处方砂仁1两,半夏1两,杏仁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白术两,藿香两,木瓜两,厚朴两,扁豆两,赤茯苓两。 功能主治夏月病人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倦怠嗜卧;伏暑烦闷,小便赤涩,或利或渴;中酒;胎产。 各家论述六和者,和六府也。脾胃者,六府之总司,故凡六府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此知务之医也。香能开胃窍,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气,故用半、杏;淡能利湿热,故用茯、瓜;甘能调脾胃,故用扁、术,补可以去弱,故用参、草;苦可以下气,故用厚朴。夫开胃散逆则呕吐除,利湿调脾则二便治,补虚去弱则胃气复而诸疾平。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百骸九窍皆太平矣,况于六府乎? 摘录《医方考》卷一 医案精选 高热治验 孙某,男,16岁。于年6月上旬在麦收中出现发热、恶寒、头蒙等。当时体温39.4℃,村医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1支,体温少退。后用抗生素加激素于液体中静注3天,体温虽有下降,但仍反弹至38.5℃~39℃之间。于第5天来我院就诊。症见发热、恶风寒、咽痛、纳呆。查体温38.9℃,呼吸1次/分,心率10次/分。X线透视:两肺影清晰。血检:白细胞/mm3,中性8%,淋巴18%。舌质红赤,苔薄黄腻,脉浮数。证属暑邪内伏,外受风寒,暑为寒闭所致。治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用六和汤加味。 处方:藿香10g,香薷10g,砂仁5g,厚朴花10g,白扁豆30g,茯苓15g,炒杏仁10g,青蒿30g,连翘15g,生甘草10g,生姜5g,大枣3枚。水煎服。日服用3剂。其父言服药半小时后,全身渐汗出,约1小时后,大汗出,体温降至36.8℃,3剂服尽,热退症除。 按:此属暑湿无疑。因无伤气之症,故不用人参、白术;未耗阴伤筋,故不用木瓜,亦不用温燥之半夏;加用青蒿以冀辛凉透达,连翘以透肌热,香薷犹夏月之麻黄,可使在表之风寒从汗而散。如此腠理启闭,内伏之暑湿有外透之机,自然汗出热退。 胃痞治验 刘某,男,4岁。于年7月因饮食不洁而致胃脘痞满,不思饮食,频频欲呕。曾服用吗丁林与藿香正气片,未见效果。刻诊时见:精神不振,面色淡黄,如有灰垢,时按胃脘,食欲不振,纳谷不香,舌苔白厚腻,脉弦缓而滑。脉证合参并结合病史,显系暑月伤食所致。脾被湿困,胃气失和,中焦气机痞塞。治宜健脾和胃,佐以醒脾消食。方用六和汤合三仙饮加减。 处方:藿香10g,清半夏10g,炒白术10g,砂仁5g,厚朴花10g,炒杏仁10g,白扁豆30g,生山楂15g,神曲10g,生麦芽15g,代代花10g,生甘草5g。水煎服,一日1剂。服用6剂后,症状消失,改取适量鲜荆芥、鲜香菜(切断),沸水冲饮,以除余邪。 按:本案因夏月伤食而致,食滞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和。方取六和汤芳香醒脾,苦温除湿,辛温理气之品,另加消食化滞之三仙饮,使脾湿运化,胃气和降,食滞消散,中焦升降有序,自然饮食无恙。后用荆芥、香菜,均取鲜品,其芳香开胃之作用突出。沸水一冲,香气大出,频频饮之,既可解暑,又能促进食欲。 泄泻治验 张某,男,30岁,手工业者。于年8月中旬就诊。患者每日外出走村串巷,3天前因饮生水而引起腹痛,泄泻,一日十余次。症见腹痛,肠鸣,随之泄泻清稀便,伴有下坠,恶心欲呕,两腿酸困懒动,舌苔白滑,脉弦细数。未诊前曾服用黄连素、-,症状如故。查大便常规:黏液(++)、脓细胞(+)、红细胞(-)。证属暑湿泄泻。法当健脾和胃,温中止泻。方选六和汤合理中汤加减。 处方:藿香10g,苏叶10g,砂仁8g,清半夏10g,白扁豆30g(炒)、厚朴花10g,木瓜15g,党参15g,炒白术10g,淡干姜10g,炒山楂30g,生甘草10g。水煎服。一日1剂。两次煎取药液ml左右,温服,频频饮之。服用1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日5、6次,3剂服尽,大便日次,腹痛明显减轻,但仍有下坠之感。遂于上方加升麻5g,柴胡5g以升举清阳,继服5剂,症状全除,饮食正常。 按:此案为暑月伤饮证。由于冷水寒凉,伤于脾阳,致脾阳失却散精之功,反执寒湿行事。使大肠传导之职失常,引起暑月腹泻。六和汤具有调和脾胃,温中整肠之功。惟嫌力弱,故加淡干姜温中健脾,炒山楂酸收止泻。服用3剂,效果显现。 耳蒙治验 周某,女,3岁,公务员。于年夏季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治愈后罹患耳蒙,听力减退,两耳如有物堵,时似有风吹树叶声,曾用维生素、谷维素及龙胆泻肝丸、磁朱丸治疗,症状如故。纯音听阈测定:双耳轻度传导性耳聋。诊时已患病月余,视舌苔白腻,浮有黄苔,脉弦缓。结合病史与发病时间,考虑为湿热上蒙清窍,在表之暑湿虽减,但上蒙之浊气未退,清阳被阻,故当升清降浊法,选六和汤加减治之。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藿香10g,清半夏10g,木瓜10g,白扁豆30g,茯苓15g,炒杏仁10g,厚朴花10g,柴胡5g,石菖蒲10g,蝉衣1g,生甘草10g。水煎服,一日1剂。服用5剂,物堵之感有所减轻,言“两耳好像通气了!”后加入冬瓜皮、丝瓜络二味,继服10剂,物堵之感与风吹树叶声均失,惟听力未复原,继服8剂,听力恢复。 按:耳为清窍,《内经》有“清阳出上窍”之说。若清阳不升,浊气上蒙,闭塞清窍,就会出现耳蒙或耳鸣等症。考六和汤既有升清之参、术,又有降浊之半夏、杏仁等。笔者加入石菖蒲、柴胡、蝉衣等,义在助清阳之升,并开启耳窍。后用冬瓜皮利湿而不伤阴,丝瓜络开窍而不伤气。若单从相火上越与肾水未充去论治,必不中的。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yz/9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