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莫角山台地周铭/摄大莫角山上宫殿区沙盘周铭/摄几代人的考古,印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几代人的保护,让良渚古城遗址得以留存。但对于初识这片土地的人来说,良渚古城遗址似乎没有太大观赏性。“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在谈到良渚古城遗址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良渚古城因其土质、木质遗存的特殊性,遗迹早已被保留在了地底下。所以,要从这里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得细细地去品味。”如何展示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遗产展示,对于良渚古城遗址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和展示,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国际上也是个尚未攻破的难题。如果古城遗址让百姓连看懂都很难,保护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向普通群众百姓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的“盛况”,如何“征服”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专家学者,这道难题横在了几乎所有人的面前。“城墙在哪?水利系统长什么样?”对于不少人来说,进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第一个想要寻找的便是规模宏大的城址。可是五千年的时光分明将当年的“宝藏”都珍藏了起来。“如何把地面上的土丘一片,与地下气象万千的宝藏结合起来展示,我们一直都有很多争论。”孙海波是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遗产管理局副局长,“我们去过很多地方,研究其他遗址是如何展示的,也寻求过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但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人说,莫角山台地上排列有序的柱坑,说明了当年这里造有宏伟的宫殿,应当把它恢复,让人有震撼感;也有人说,哪怕有柱坑,五千年前的建筑物长什么样后人也不得而知,盲目恢复是对遗址真实性的损坏……一直以来,遗产到底该怎么展示,总有两种声音在碰撞。良渚古城遗址,是以考古遗址的方式留存的,所包含的遗产价值要素在外形与设计、材料与实体、用途与功能、传统与技术等各个方面,均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特征传达真实、可信的信息。同时,在总面积14.3平方公里遗址申报区内,囊括了所有的遗产价值要素,范围达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域,包含了潜在的价值要素和相关的环境要素。遗产价值整体具有良好的完整性。为了保证好这片遗址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终,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工作确定了一个理念:最小化干预,最大化展示。多年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在遗址的现场展示工作方面,充分尊重遗址内涵与价值,选择少动土、不破坏遗址整体性与真实性的展示方式,用具备可逆性的展示项目,真实还原良渚古国。金属群像重现五千年前远古光景良渚古城遗址区域面积大,即便是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展示,放在遗址区内,都如同石沉大海。“用多大的幅度来展示遗产,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蒋卫东说。于是,在现场展示方面,古城遗址内大篇幅采用金属雕塑群像的方式,以“打底勾边塑形”的手法,模拟良渚人出入城门、玉器制作、木材加工以及水路运输等四个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钟家港古河道北面东侧的大木作雕像群,展现了良渚人用石斧与石锛截离树根、平整木材表面、剔除木皮等木料加工的过程。同一地点还有当时众人一边拖着大型木构件一边喊着号子向莫角山宫殿进发的劳作场景。河道南面西侧的玉器作坊雕像群,则展现了玉琮制作过程中选料、切割、管钻打孔、琢刻纹饰、打磨抛光等加工工序。金属雕塑群像去年3月份开始设计,为了真实还原五千年前良渚社会的状态,人像动作形态、使用工具等大小细节的设计都充分听取考古学、艺术设计等领域专家的建议,是多学科合作的成果展示。特色看点文明与考古的碰撞反山墓地是迄今所见良渚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高等级墓地。当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地的发现,也可谓“石破天惊”。如何将这一块王陵展示好,保护好?“我们一开始考虑过在墓葬区打造全封闭的空间,用多媒体影像手段来展示玉器种类的丰富和墓葬等级的宏伟,但考古专家认为全封闭对墓葬的保护不理想;我们也曾想过在现场用灯箱片直接展示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可是震撼力就缺失了。最终,我们创造性地采用青铜在墓葬原址上复原反山墓地发掘的场景。因为青铜保存时间长,不易受到风吹日晒的侵蚀,相较于玻璃钢,更牢固。”孙海波说,“在做这一块的展示工作时,我们拿着考古发掘时的照片对青铜不断着色,按照墓坑的肌理,土层的颜色,一层一层耐心刷,原原本本还原了墓坑的样子,包括器物出土时的位置。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还保护了墓葬本身,成为了业内认可的方式,受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RimaHooja博士的好评。”现在,经过莫角山台地,远远地便能看见在小莫角山上矗立的一根根木结构,它们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木构件,既没有造墙,也没有结顶。孙海波说:“虽然不能展示一个复原完整的宫殿,但我们用真实出土的文物为游客描绘了一个大致的模样,让大家能直观感受到当年的宫殿原来是这么大、这么高的,剩下的部分,就由大家慢慢想象了。”为了还原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湿地环境,公园还用不同的植物在古城内遗址分布区做了划分,并借助长命港等自然水源打造湿地景观。大片水稻,代表了良渚古城丰富的水域资源,树皮铺设区域,代表着房屋遗址。良渚时期的生活环境,以这样的方式重现于人们眼前。百年大计考古与展示的探索永不停步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先生曾说,良渚的考古是百年大计。通过考古,后人不断研究、猜测、判断当年的模样。但很多真相,我们依旧无法还原,至少是现在。因此,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便是以一种更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迎接跨学科、跨国界的探讨。也只有不断用国际化保护,科技化手段,才能持续加强文化多样和文明交流,才能解开越来越多的良渚之谜。这也是良渚的魅力所在。(原标题《这个伟大遗产应如何保护和展示?请看深度解析!》新闻来源:余杭晨报编辑:金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yz/1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