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精准诊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0/9084776.html

“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吃时先‘开窗’,然后再喝汤,一口吃下去,满口溢清香。”大家能否猜出谜底来吗?是的,这就是开封小笼包的典型吃法。

开封,这座被8个朝代浸润过的文化古城,特色美食遍地开花,经典小吃回味有加,地道的开封小笼包始终独占鳌头,统领着开封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笼灌汤包子,源于我国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就是现在的灌汤包子,当时称之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东京第一”。

第一楼小笼包子为开封包子名师黄继善始创。黄继善绰号黄胖子,为生活所迫,他13岁开始逃荒要饭到开封,流落到一家包子馆当学徒。出师后,他结识了当时开封的名厨周孝德办起了饭馆。当时,他们主要经营灌汤包子,生意十分兴隆。住在饭馆附近的绅士吴仲林是个书法家,常到该馆吃包子,每次吃过总是赞不绝口。一次,黄继善请吴先生给饭馆起个名字,吴先生提笔就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第一点心馆”5个大字,取意为在京第一,这就成了他们的字号。

民国初年,黄继善先生在开封山货店街创设“第一楼包子馆”,灌汤包子、吊卤面等成为开封一绝。之后,黄继善先生匠心独创,将原来大笼蒸制、装盘上桌的包子,改为小笼蒸制,每笼15个,随要随蒸,直接上桌。

黄继善先生将包子捏的如工艺品,小巧玲珑、洁白光润、掂起来像灯笼,放下去似菊花,热气腾腾,加上夏用荷叶,冬用松针的衬笼,更添自然清香,让人食欲大开。自此,这源于北宋的历史名产灌汤包子便被改称为小笼灌汤包子。其制作精细、洁白光润、皮薄馅大、软嫩鲜香、肥而不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美食家总结出了令人难忘的食用方法歌谣: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闷,满口香。美食家刘景隆先生曾作诗一首,谈品尝灌汤包子的妙趣——“揭开笼顶菊花开,箸头挂起灯笼来。灯熄花落牙门里,香得食客常忘回。”因此,灌汤小笼包被称为开封风味珍品。

灌汤小笼包的制作也是格外精致和讲究的。

关键之一:制作小笼包子时,将适量精制面粉倒入盛器内,加入适量水,搅成絮状。再揉搓和成面团,盖上湿布,进行殇面,再加水和软,再殇面,再加面和硬,这样反复3-4次的和软--殇面--和硬--殇面·····的过程,即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至面团非常光滑有筋度,才能达到要求。

关键之二:馅心的调制。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加工成肉蓉,放盛器内,加盐、糖、高汤等顺一个方向拌匀,特别是高汤要分多次加入,直至馅料和添加物料完全融合,再加入特制小磨芝麻油拌匀即成馅料。

关键之三:包制。取适量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剂子,擀成面皮,包入馅料,用托、捏等手法,包成菊花包子外形,直接放入小笼内。每个包子均要达到18-21个褶,才符合标准。

关键之四:蒸制。蒸锅的水烧至沸腾,放上蒸笼,大火蒸6-8分钟左右,即可享用。,食用时,可佐以香醋、蒜瓣食用,更是别有风味。

目前,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尤以“黄家老店”和“开封第一楼”的最为有名。

目前,黄家的小笼灌汤包子的第三代传人黄勇军、黄勇建等,精心创制出多种不同的馅心、不同口味的包子,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美食要求及时尚。食客曾以“数百载美味自然成一绝,老字号佳肴香味飘万家”的对联称赞黄家包子。

千年沧桑,流淌在清明上河图上的汴京风华已经逐渐消逝,唯有饮食文化依旧流传,北宋包子技艺至今在传承着,就是有力的说明。

开封灌汤小笼包子以独特风味誉满全国,驰名海外,早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开封小吃名片,为世界献上一道文化盛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