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现代考古学的观察与思考”讲座纪要

年11月21日下午,应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历史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先生在历史学院三楼教工之家,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关于我国现代考古学的观察与思考”的讲座。讲座由李锋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师生和相关文博单位人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白先生以三个问题引入讲座主题:“什么是现代考古学?”、“现代考古学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建设我国的现代考古学?”。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白先生认为,“现代考古学”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逐步实现的背景中应运而生,是在近代考古学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考古学。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我国现代考古学基本特征的观察和认识,是“立足中国考古学,放眼世界考古学,以及对新世纪以来考古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于考古学界把握新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必要的。

白云翔先生

白先生从八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读。

01

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科地位提升,社会功能扩大,时代性增强。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9.28”重要讲话之后,中国考古学的社会功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考古学被赋予浓厚的国家和民族意义;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被纳入考古学研究的视野,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冲突与互鉴、社会发展道路、民族与国家等问题。考古工作是揭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史以及对人类文明贡献史的重要工作,更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文化事业。

02

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特征之二是田野考古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田野考古类型趋于多样化并相互融合,田野考古呈现出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趋势。白先生特别强调,考古学的基础在于田野考古,如今的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田野考古。以野外调查、勘探和发掘为主要内容的田野考古,是近代考古学最基本的特征,是考古学发展的原始动力。田野考古最初是为了获取考古学研究所需的古代实物资料而出现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田野考古类型。就我国的田野考古类型而言,总体上可以归为“主动性调查发掘”和“抢救性调查发掘”两大类,但根据其动因的不同实际上可以细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基于考古学研究的学术需要而进行的“学术类考古”或“主动性发掘”;第二种是年代以来随着基本建设工程的大规模展开,为使地下文化遗产免遭毁坏而进行的“基建类考古”或“基建性发掘”;第三种是“抢救类考古”或“抢救性发掘”,往往是突发性的、被动的;第四种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而形成的“文保类考古”或“保护性发掘”。在管理上,一般将上述第一、四种类型归类为“主动性发掘项目”,第二、三种类型归类为“抢救性发掘项目”,如山东定陶汉墓和江苏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掘,开始都是抢救性发掘。田野考古按空间不同可划分为陆地考古、水下考古;按发掘场地可以划分为野外发掘、实验室发掘等。随着田野考古作业呈现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趋势,田野考古发掘类型也相互融合和转化,极大地提高了田野考古质量和水平。

03

我国现代考古学特征之三是科技考古方兴未艾,以技术为支撑的研究愈加活跃,文理交叉与融合日益加强。白先生认为科技考古的本质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无论是田野考古中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是以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的科技考古研究,都在不断地推进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尝试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注意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田野考古的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考古勘探在以铲探为主的同时,遥感技术、电磁法等物探技术开始推广;GPS定位、全站仪和RTK测量技术广泛应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照相绘图、三维扫描技术等也应用于田野考古的实践中。与此同时,多学科合作研究前移到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譬如,植物考古的浮选法在考古发掘中日益普及;动物遗骸的“关键柱取样”和筛选取样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碳十四测年、食性分析、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残留物分析等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考古现场,学者们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开展科学研究;在考古现场对有关遗迹和出土遗物的现场检测和分析不断出现新的成效。科技考古的方兴未艾,还体现在研究领域众多,方法和手段愈加多样,广度和深度愈加扩展,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增强;同一种科技手段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同一个研究问题可以使用多种科技手段等。

04

我国现代考古学第四个基本特征是理论多元、方法多样,相互间交流、碰撞与借鉴;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多团队联合以及研究者之间的联合。夏鼐先生说过,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现代考古学与各类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深化,具有理论多元、方法多样的特点。考古学产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西方学者还提出了进化论、文化一元论、文化传播论、系统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新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和比较考古学等;我国学者还提出了区系类型说、古文化-古城-古国说、文化因素分析法以及多元一体说等。尽管如此,我国现代考古学还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教授说过,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看待历史、阐释历史的基本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则时刻提醒我们历史具有复杂性。科技考古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典型代表,但并不是全部,多学科合作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如地理学、地质学、水利学、建筑学等,还包括多种人文社会科学,如文献史学、人类学、民族志、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图像学、美学、艺术史、科技史等。白先生提出,在考古学研究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常见于三个层面:一是考古学的方法,譬如: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聚落考古、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比较考古学等;二是科技考古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三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及成果,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文献学、经济学、社会学、图像学、美学、艺术史等。多团队联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基本途径,年以来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与研究,由1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进行;年~年间的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有2家科研机构、6个高校、3家博物馆的28位学者共同参与;年的广汉三星堆六座祭祀坑的发掘与研究,包括了39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公司。

05

现代考古学特征之五是研究方向趋于多样,研究领域趋于细化,基础性研究课题继续扩展和深化,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断开辟和形成,就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开展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当今考古学研究往往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传统的断代考古学研究以及传统的古器物研究及专题研究,比如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青铜器研究、铁器研究、镜鉴学、漆器研究、石窟寺考古等;二是以科技手段应用为主的考古学研究,包括年代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研究、环境考古等各个领域的科技考古研究;三是以社会历史问题为导向的考古学研究,包括社会考古、经济考古、农业考古、手工业考古、精神文化考古、美术考古、聚落与城市考古、陵墓考古等。为适应当前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趋势,中国考古学会下设了24个专业委员会,除了传统的断代考古学专业委员会外,近年来还增设了多项专业化较强的专委会,充分体现了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总体态势。白先生认为,这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全面实现考古学目标和任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结果。

06

现代考古学的第六个特征是考古活动国际化。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使我国考古学界与国外的合作有了明确的方针,逐步展开了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考古学者的合作,进行了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项目。截至年,共有70多项中外合作发掘与研究项目获准立项、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考古文博机构已先后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和古迹维修工作。近年来,我国考古文博机构和高校开展的考古活动十分注重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国际间合作,目前中国考古已经实现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者并进的重大转变。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多,如中日合作临淄齐故城汉代镜范研究等。考古活动国际化还体现在与各国考古学者的访学交流、学术会议以及跨国任教等,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现象日益多见。白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进程之所以不断加快,一是由来已久的中外合作传统,二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四是信息化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07

现代考古学的特征之七是考古活动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举世瞩目的成就,对考古事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机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考古学来说,抢救性发掘项目直接使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保护,主动性发掘项目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同时,田野考古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意识和保护水平有了全面提升。田野考古理念的进步和文物保护观念的增强,是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思想基础。文物保护已成为考古人员的自觉行动。白先生指出,文化遗产科学认知的前提是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是考古,文化遗产展示的前提是考古,博物馆古代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是考古,古代文物展陈主题的说明基于考古。白先生还特别提倡考古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博物馆的展陈策划中,做好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工作。

08

现代考古学的第八个特征是考古成果的社会化和大众化。一方面是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现代考古学的社会功能使然。白先生充分肯定了以影视、图书等在考古成果科普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考古成果要更好地面向大众、走向社会。当前,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公众科普考古学知识,考古成果的史学化转化成果日益丰富,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六大考古新发现”愈加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