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僻处楚南,虽为古邑却没有城墙。明朝景泰(年)以后,广东苗民多次叛乱,一路北上,攻城略地,而临武为其必经之地,因此,临武百姓屡经战火,生灵涂炭,苦不堪言。

天顺四年(年)春天正月,广东苗民又起叛乱,从连州直攻临武。临武主簿桂阳人李浚见城无法固守,只好带领百姓退守到城西的舜峰寨。苗民连续攻打舜峰寨三天,李浚带领百姓全力死守。当时,宪副沈庆巡视南方,得到战报,就和都帅陈昶率领三千士兵前来救护。等救兵到来,苗民已走,整个临武县城官署民舍化为灰烬。沈庆为防苗民再次来犯,命令临武百姓征献树木,立木为栅。沈庆和李浚一起爬官山,涉武水,不辞劳苦考查地形。他们建立了一个周长五百八十二丈的围栅,将临武城围了起来。在围栅之外,挖地为池,要求军民倚栅严防死守。同时,上报请求建城墙,但未获批准。当时,县府接到情报苗民不久又将来攻临武。李浚考虑到木栅日长月久必将腐朽难以抵御来敌。于是,这年七月,李浚和前任县令郭俊等按人口派徭役,沿着木栅用泥土筑为土城。土城高四尺,建堞(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一千三百八十四个,串楼七百八十五个,分设东、西、南三门。土城于九月完工。这时,临武县城才初步具有了“城”的的轮廓。这之后,李浚安排百姓分别定位把守,并要求大家练习掌握弓箭、火药、铳炮的使用。那年冬天十二月,苗民果然又来攻打临武城,连攻多日,被火药、弓箭射杀而死的苗民很多,最后落荒而去。临武城因此安然无恙,连续五年,苗民不敢再来侵扰。

天顺八年(年)秋末冬初,广西苗民再次起义,数万苗民两次攻打到临武城下。临武县令陈鐩和主簿李浚先把百姓招引到城中。苗民来后,白天攻打,夜晚偷袭,都被守军击退,城中军民再次安然无恙。当时,邻近的其他县城都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而只有临武能够得以保全。当时,都宪王俭、平蛮将军李震看到苗民多次侵扰,为防患于未然,于是要求修建守护设施,让李浚总管建城一事。成化元年(年)二月开工,开始用砖石建筑城墙,这年五月完工。依靠原来的土城墙修建了甃城,加厚了城墙,把串楼都换上了新木,设立了六个城门,城门都用石头雕砌而成,门上都建有敌楼。这时,临武城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

自正德己巳年(年)至辛未年(年),苗民多次叛乱,两次攻打到临武城下。临武县城城墙毁损严重,于是,县令桂林人莫潜、继任县令广西人路宽在辛未年(年)十月开始,用五年时间对旧城又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建。特别是沿武水河加筑了石堤来抵御河水的冲刷,使城墙更坚固雄伟。这就基本上确定了后来临武城的格局。

临武古城墙,其周长约为四里,其格局大概为现今解放路阳光步行街附近为“迎晖门”;向南到武水桥北头转向西至丁字街南端为“来薰门”;沿武水河直向西行,在西城平桥处开有一小门,以便县民汲水,称为“小西门”,也叫“水西门”;继续沿武水河西行,到今二完小东边向北,在二完小与四中之间的空坪处为“拱极门”;往北,到韩张公园山顶,然后,向东蜿医院大门,再向南经东云路与解放路交叉处,连接迎晖门;最合围成一个圆圈。

自辛未年(年)对古城墙增修后,古城墙四百年间一直风雨不动,稳如泰山。

民国初期(年左右),为便于县民取水,在城东南角猪崽墟处开一小门,名为太平门。民国30年(年),为兴建临武县立中学,拆除东城以取砖石。民国三十二年(年),为拓宽街道,再拆南城。年,城墙全部拆除。于是,历经五百余年沧桑的临武古城墙从此荡然无存,消失在历史的夜幕里,留下一声声悲叹……。

喜欢本文章,您点一个??鼓励!

爱临武

临武最具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