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古城墙历史回顾

▲兴宁古城墙北门(拱辰门)

在兴宁市兴田街道,我们可以看见一段与现代厂房格格不入的古城墙。相比于今天不断发展扩张的兴宁,始建于明代的它已经显得有些“低矮”和“破旧”。但它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过去的六百多年里为保卫兴宁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段于保存至今的古城墙,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呢?

1.

兴宁古城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封建社会时期,兴宁即便在岭南这样的“蛮荒之地”也算是偏远地区,因此明代以前的各朝政府对兴宁的投入极为稀少,长期处于毫不设防的状态。嘉靖《兴宁县志》记载,兴宁:

县故无城,仅土垣二百丈,圜公署仓廒。

——嘉靖《兴宁县志》

说的就是明洪武二年(年),兴宁知县周仕贵将兴宁县治从洪塘坪迁至兴城镇,筑丈土墙以保护官署、粮仓。这是兴宁修建城防的开始。

但短短两百丈的土墙根本不能算是“城墙”,无法起到防卫的作用。

天顺辛巳(年),贼破县

——嘉靖《兴宁县志》

遭遇寇乱的兴宁急需建立城防以保境安民。在“甲申(明天顺八年,年),藩臬(布政使、按察使)请立城,无果”后,兴宁县令秦宏终于在明成化丁亥年(年)奏报朝廷重建县城时得到批准,在这一年冬天征发士民修建砖石城墙,下一年(年)夏天正式建成,从此兴宁结束了没有砖石城墙和完善城防的历史,此后数百年间历经多次增建、修葺,都以秦宏建的这段城墙为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古城墙,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所建。

2.

兴宁古城墙明清时如何维护?

现存的古城墙只是以前兴宁城墙的一部分,那么在鼎盛时期,兴宁城墙有多大的规模呢?我们可以看嘉靖《兴宁县志》的记载:

高一十八尺有半,围六千二百六十尺。辟四门,门有敌楼,东曰平远,南曰迎薰,西曰阜民,北曰拱辰。门内有兵马司。环城有濠,濠深七尺,广二十尺。跨濠皆有板桥。

——嘉靖《兴宁县志》

由上述记载可知,新建的兴宁砖石城墙高近6.17米、周长约米,与之前的米土墙相比规模扩大很多,相当于23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另据咸丰《兴宁县志》记载,秦宏建的城墙有个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嘉靖四年(年)兴宁知县应鹏翀修缮城墙时加建了四门楼,并首次为四座城门命名。城墙开辟了东门平远门、西门阜民门、北门拱辰门、南门迎薰门,名称遵循当时的惯例,每座城门上还建有敌楼(平时供守城巡逻军士遮风、避雨、休息,战时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的御敌城楼)。此外城门内设有兵马司(职掌缉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等事),还环绕城墙掘有深约2.3米、宽约6.66米的护城濠,以板桥出入。从现存的古城墙我们还可以看出,城墙建筑材料底部是窑制青砖,顶部为夯干墙,厚实坚固。从规模、防卫功能、质量和完善程度这几方面来看,兴宁城墙虽然称不上“高城深池”、“固若金汤”,但确实做到了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在此后几百年里为保卫兴宁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宁城墙嘉靖三十九年(年),知县陈其箴加建重门(层层设门),并将平远门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改名为观澜门。此后从明末崇祯八年(年)到咸丰四年(年),兴宁城墙共经历了十五次增建或修葺,城墙整体并无太大变化,更多的是维持原样。受益于历任县令的细心维护,兴宁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然保存良好。

▲兴宁古城墙与现兴宁的范围对比

(陈建军摄方志办制图)

3.

兴宁城墙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在历史上,兴宁古城墙为保护兴宁人民的生命财产起到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德兴宁志》载:

成化壬寅,福建流贼五百两犯县城,典史江璟与民固守,一战西门,一战水关口,一战拥秀楼。交敌五日,贼不能胜而退。

——《正德兴宁志》

可见在这次寇乱中,兴宁典史与百姓坚守城池,并在城墙西门等地与贼寇交战,逼退了贼寇,避免了较大损失。

而在城墙未修建前,《正德兴宁志》还记载了一次大规模寇乱,这次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天顺辛巳,山贼罗刘宁聚众千余,流劫程乡、兴宁、长乐三境,屠杀人众,烧毁室庐,屯驻汤田黄寨(今丰顺县丰良镇),固为巢穴。九月,突来本县石马洞(在今兴宁市石马镇),知县舒韶、典史刘渊帅民扼截要害,至角阳径口遇贼,与战败绩,贼势愈盛。是日,攻破县治,官舍民居廩庾架阁悉遭焚荡,官吏人民四出窜逃。

——《正德兴宁志》

这次寇乱对兴宁的打击是巨大的。山贼罗刘宁先是在梅县、兴宁、五华三地流动作乱,杀人焚屋,后从丰顺转移至兴宁石马洞时,迫于形势的兴宁官吏主动出击试图拦截要害,结果在角阳径口遭遇贼人并战败。由于没有城墙的掩护,贼人趁势攻破了县衙,焚毁了兴宁所有的基础设施,官民逃亡殆尽,兴宁几乎沦为不毛之地。两相对比,可见兴宁城墙对保境安民的重要性。

晚清是梅州遭难最多最深的时期之一。清咸丰六年(年)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分裂,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太平军开始把战火烧至岭南,波及梅州地区。而正如嘉应州(今梅州)贡生谢国珍在《嘉应平寇记略》所言,此时的大清

国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父老子弟,不知兵革为何事,一旦寇贼窃发,猝不能御,至一乡则破一乡,至一城则破一城,几如飘风卷叶,所向披靡,势使然也。”腐朽的清政府在太平军面前暴露出了诸多漏洞,让“长毛”(太平军)得以“觊觎东南,十余年来陷省会府州县无数,杀人如麻。大江以南,几无一寸干净地。

——《嘉应平寇记略》

危急之际,兴宁古城墙又一次“挺身而出”。在清咸丰九年(年),太平军连克大埔、嘉应州,梅州地区几乎全部落入敌手的情况下,兴宁守城官民依靠城墙打退了太平军,保全了兴宁,此后兴宁城墙越发“声名显赫”。谢国珍在《嘉应平寇记略》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战争的激烈:

石逆(石达开)见洪逆(洪秀全)反复多猜忌,不自安,遂率死党四窜,屡犯浙、闽、两湖、江西、两粤,胁从十余万,欲择地窃据自雄,蓄意已久。(咸丰)九年春正月,由江西南安府取道崇义窜湖南,分股一由江西信字窜和平、龙川,一由福建连城、永定窜大埔。二月癸卯初二日,贼目石正纪(即石镇吉,相传石镇吉原名陈正纪,因得石达开宠爱而赐姓石,谐音改名镇吉,现有研究表明这个传言是错误的)遂扑嘉应州,外援悉绝,官绅竭力固守,朴夜罔懈,贼以竹梯登城,城上以沸汤浇之,贼多死,乃止攻。城外四面大击钲鼓以乱军听,而潜作地道,实火药于空棺,送至墙根下以攻。丁巳十六日黎明,地雷发,西城塌三十余丈,城内人声沸腾,守垛者奔逃,贼于三面蚁附而登,城遂陷。知州文晟、州同陈炳谦死之,男妇死者四千余人......壬戌廿一日,贼党扑兴宁,知县彭蕴炜督绅勇却之。宁城四面皆沙土,深数尺即见水,城内遣居民决山溪水绕灌城渠,复于大河下流截水去路,贼凿地道数处,俱以沙土及水不能成穴而止。地雷计穷,城上守御亦备,仰攻不能得志。

——《嘉靖平寇记略》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支从石达开部队分出,由石达开亲信石镇吉、石镇常带领的“长毛”极为凶悍狡猾,在强攻无效的情况下用钲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声扰乱嘉应州官兵视听,暗中用火药、地雷炸毁城墙,于丁巳十六日(年2月16日)黎明攻下嘉应州,造成大批官民死亡。壬戌廿一日(2月21日)石镇吉开始进攻兴宁城,兴宁知县彭蕴炜利用坚固的明城墙抵御进犯,同时结合地理施展妙计,派居民放溪水成渠,又在宁江河下游截水去路,让河水灌满了城濠。“长毛”们受限于兴宁城外沙土下的流水,无法复刻在嘉应州的地雷战,在兴宁官民完善的城防守备下攻城失败,只能将兴宁城团团围困。

▲画家金洛汀先生在连环画作品《太平天国史画》中描绘的太平军攻城场景

此后的战争据《嘉应平寇记略》记载,两广总督黄宗汉坐镇惠州府,调粤将卓兴、福州同知文星瑞率兵支援嘉应州。2月26日,卓兴、文星瑞抵达长乐,发现整个嘉应州几乎全部沦陷,只剩已在太平军的围困下坚守6日的兴城。28日,卓兴率0兵力在茅塘铺、鱼排岭设下伏阵,偃旗息鼓诱敌深入。文星瑞为报太平军杀父之仇(文星瑞是嘉应知州文晟之子)堵住“长毛”后路拼死进攻,一番激战后大败“长毛”。此外惠潮嘉道(清时广东的行政编制,由惠州府、潮州府、嘉应府组成)道员(也称道台,是介于省级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赵昀也会同游击(清朝绿营军将领,即“营”之统兵官,位于参将之下)何云章增援,在嘉应州城沦陷后驰援兴宁并获胜。见进攻屡屡受挫,清军日渐增多,太平军从兴宁撤围,兴宁城终于转危为安。这次大战充分显示了兴宁官民保卫家园的决心与才智,以及兴宁城墙的坚固与可靠。战后还诞生了一句民谣:“铁网挂城楼,金龟水上浮,任你天下乱,兴宁唔使(客家方言,不用)愁。”意为即便天下大乱,坚固的兴宁城墙也能保兴宁人民无忧。兴宁城墙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期。

受益于城墙的保护,兴宁县城在明清两代多次大规模暴动、起义中保全了自己。另外在抗击洪灾中,兴宁城墙、城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保卫兴宁人民数百年的城墙,值得兴宁人的喜爱、赞美和依赖。

4.

兴宁古城墙是怎样被破坏的?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兴宁古城墙在建国后遭到严重损毁。建国初期,兴宁的城门、城墙都还保存完整。年后,随着兴宁的发展,城濠逐渐被填埋,但大部分墙基保留至今。文革时期,旧有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兴宁城墙的西门和东门先后于年、年被不幸拆除,仅剩下南门、北门和部分城墙。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墙上的雉堞被拆除,城墙上开始出现政府单位和居民兴建的多间住宅,这对城墙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伤。同时城墙上的建筑也被彻底收用,改为公产。

▲兴宁古城墙北门俯瞰图,汪筑岑老先生绘。这张图还能看到七十年代存续的古城北门及外面瓮城结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开始重视起对古文物的保护,一度陷入险境的兴宁古城墙迎来转机。8年9月,兴宁古城墙被公布为兴宁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年秋天,兴宁市采取系列举措,明确古城墙保护范围为现有城门、城墙建筑实体,建设控制地带为城门(城墙)外25米、内8米范围为界,并要求城墙保护管理单位——兴宁市博物馆加强日常管护和图文记录。年初,又决定首先保存比较完整,基础较好的古城墙北门段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绘制出修复草图,投入一千余万元进行修复,同时也拆掉了古城墙上老化歪斜却损害墙体的民居。首期工程历时半年完成,约占现存古城墙总长的一成,兴宁城墙北门较好的恢复了原貌。

经过一系列修缮和维护,年初,兴宁古城墙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根据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的数据,兴宁古城墙现存南门(迎薰门)、北门(拱辰门)及西北城墙、东北城墙、东南城墙、西城墙。南门是现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门,主体建筑面阔22米,进深18米,高9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拱形首门(主城外侧城门)阔3.5米,高2.8米,拱形重门(主城内侧城门)阔2.5米,高3.25米。两门相距11.5米,均用方形或长方形麻石块砌成。上层门楼则用土砖、木、瓦构筑,硬山顶。北门坐南向北,建筑结构为三层建筑(第二层为五间)。9年经兴宁市政府重修后原貌得以保存,现楼高14.2米,横14.6米,纵8.1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楼拱门高4米、宽2.75米、纵1.63米,巷内宽3.6米。门楼基础4.5米,砌麻石方块,大小稍有差别,麻石方块以上为青砖,木、瓦盖顶。四段城墙中,西北城墙长米,东北城墙长米,东南城墙长米,西城墙长米,全长米,总分布面积平方米。城墙内宽6.4米,墙厚1米,高度不等,最高处1.67米。底部用规格不一的青砖堆砌,顶部为夯干墙。城墙上有多种铭文砖,印有“城砖”字样。

▲兴宁古城墙南门

(陈燊华摄)

如今作为岭南各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古城墙,兴宁古城墙对研究兴宁明、清古建筑及明、清战争史、防洪史具有重要价值。相信在大家的保护和研究下,兴宁古城墙可以再现往日的辉煌。

郑桂元、李晨阳审核

参考文献

1.[明]祝允明,《正德兴宁志(整理本)》[M].广东省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年

2.[明]黄国奎、盛继,《嘉靖兴宁县志校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年

3.[清]张鹤龄,《咸丰兴宁县志》[M].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年

4.[清]谢国珍,《嘉应平寇记略》[M]//陈周棠,《广东地区太平天国史料选编》[M].广东人民出版社,年

5.张应斌,《年太平天国在嘉应》[J].嘉应大学学报,1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