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古城墙建设的经过
盱眙古城墙范围示意图(绘图:黄添威) 绍兴六年(年)五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加崇信奉宁军节度使,进屯盱眙,右仆射张浚命依山筑城。”从中可以看出盱眙古城墙的开始建立时间为年5月,下令修筑城墙的人是时任南宋右丞相的张浚,具体修筑城墙的执行者是张俊。 复建盱眙城议(出自[清]郭起元.《乾隆盱眙县志》清乾隆十二年刊本24卷) 在修筑城墙期间,工程量大,人员辛劳。史料记载:“是役也,兴于盛夏,自下运土而上者,皆有日课,望青采斫,数十里间,竹木皆尽,劚掘新旧冢,莫知其数,人甚苦之。城成,无水可守,亦无樵采。”工程开始于盛夏时间,从山下往山上运土,每天规定要完成工作量,城垣之外所有竹木悉数砍尽,清除了数不尽的坟冢,若有来犯者,则无处藏身。当城墙建成之后,无水可守,周边都没有树木可以采伐。南宋左丞相赵鼎虽然不认可修城的行为,但仍然认为修筑过程太辛苦,“德远(张浚字)误矣,是虽不为资敌之具,然当念劳人也。” 然而,在修筑城墙期间,张俊的部下却对伪齐的部队仍有些许疑虑恐惧,张俊希望能增加兵力,但他的部下却想放弃盱眙,绍兴六年(年)八月,“张俊方驻军泗州,亦请益兵,众情汹惧议,欲移盱眙之屯,退合淝之戍,召岳飞尽以兵东下。”右丞相张浚竭力反对上述看法,希望将领们能鼓舞士气战斗起来,回复说“贼豫之兵以逆犯顺,若不剿除,何以立国,平日亦安用养兵为?今日之事,有进击,无退保。”而后,朝廷采用了他的建议,“八月至行,在时张俊军已进屯盱眙,三帅鼎力,而岳飞遣兵入伪地,直至蔡州,焚其积聚,时有俘获。” 绍兴六年(年)九月初七日,宋钦宗晚上在吴江县停泊,《忠正德文集》记载,“张俊遣其属史愿、韩世忠遣其属张偁来禀议。”随着工程的推进,张俊派遣部下向皇上汇报城墙的建设情况,“俊营盱眙寨,工料甚大,今始及半,月役战士二万,俊时亲负土,以率将士。且乞应副楼橹,并发江东西壮城兵,以助役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盱眙城墙营寨的建设已经过半,所需工料甚多,每月需要2万名士兵工作。战区统帅将领张俊身先士卒,自己背土上山,提升士气。希望朝廷能给予用以瞭望、攻守的楼橹,同时发动人员当兵参加劳役。 在修筑城墙的过程中,朝廷对于这项工程亦有不同看法。绍兴六年(年)九月十二日,左丞相赵鼎向皇帝汇报韩世忠的建议,韩世忠不认可张俊建设盱眙城墙的行为,想让他渡江主动出击勾引金兵,再两军合击之,《建炎笔录》记载:“世忠之意,不欲张俊筑城,便欲令向前,勾引金人近前,我得地利,合军一击,便见得失。今日得城,明日得县,无益也。窃恐劳役之久,别有事生耳。臣之愚见,若初议遣俊等渡江,径之淮北,或攻宿、或取徐,得则进,否则退归,出入不常,使贼罔测,是亦一策。”随后左丞相赵鼎又给出自己的建议,想让张俊“止屯淮上,初云筑山寨,亦复不知修城工役如此之大,臣深恐城未及就,贼已有动息。欲守,则无地可归;欲战,则不保必胜。”他认为在当前的状况下,要先确保固守,可以将建设工程的体量减小,只建设一个小堡垒,“臣已尝与张浚等商量,若只筑一小堡,可屯万人,选精锐守之,劫寨腰、截断粮道等皆可为之。大军依旧坐据长江之险,贼既不能遽渡,则不无回顾之虑,如此似为稳当。”皇上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赵鼎在与张浚商量后,让张俊继续在淮河上驻扎军队,另外再建设一个坚固的城池。赵鼎并没有完全否决张浚在盱眙筑城的行为,他只是对城防工事的规模有些看法。因而,盱眙筑城的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绍兴七年(年)九月十三日,此时盱眙古城墙在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后,已经修筑了27里,淮河以北的泗州城已经修筑完成。但是在当年八月发生了淮西兵变,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向金人傀儡伪齐刘豫投降,于是张浚向皇上上奏,对于自己近期的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将自身近期所做的行为归纳为“二十条罪”,请求责罚,尤其将自身在盱眙筑城的行为归纳为第二条罪状:“置戍守之城当度其所宜,以据要害,今泗州之城乃在淮之北,宜小而坚,而今盱眙之城围二十七里,虚费公私之力,无补捍御之事,罪二也。”(《三朝北盟会编》) 他将盱眙筑城之事当作第二条罪状,可以推测当时朝廷以及官员们对于此事的态度是颇有意见的,以赵鼎为首的左丞相与右丞相张浚政见不合,虽然张浚力推建设盱眙城,但他自身也认识到了时间紧迫,一开始计划建设的盱眙城防工事体量较大,耗费精力。随后张浚引咎辞相,于绍兴八年(年)二月,被贬谪至永州居住。随后,宋金绍兴和议,盱眙从绍兴十二年(年)至绍兴二十九年(年)被设置官方指定为货物交易商埠榷场。 至嘉定十年(年)九月十一日,盱眙古城墙基本修筑完成,《宋会要辑稿》载,“盱眙军屯驻镇江都统刘倬言:‘窃见盱眙新垒屹然山巅,下视泗州,动息毕见,一望彼界,百里坦平。’”此时泗州被金军占领,军事力量薄弱,盱眙新筑的城池占据了地理优势,大量宋军屯兵于边境,盱眙作为战争前线,亦屯有大量重兵,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众宿滩宿港,暴露经时,士卒良苦。”刘倬不得不向上呼吁,建议撤减戍兵。 嘉定十一年(年)冬十月,《宋史》记载“壬戌,(二十四日),修盱眙军城。”史料中关于盱眙古城墙修筑完成的时间并没有更多记载,此处时间可以推测为阶段性的盱眙古城墙已经修筑完成的时间。在《宋史》《宋史全文》以及之后《成化中都志》等明清正史中皆采信了这种说法。当时盱眙县的地方政府崩溃,各路豪杰自立山头,农民起义军李全率领部队与涟水忠义军杨安儿余部季先等部在盱眙共同抵御金军。 绍定五年(年),宋将张惠执知军将盱眙城献给金朝后投降,金朝改盱眙军为招信军,辖天长、招信两县,隶属于淮南东路。在盱眙古城墙遗址附近,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周君牧等人发现了刻有“招信军”铭文的城砖,可以证明金朝和蒙古(元朝)占领统治过盱眙一段时间,为了与南宋交战,亦有对盱眙古城墙加固利用。随后盱眙古城墙淡出视线,直到清朝。 在《光绪盱眙县志稿》中,记载了一篇当时的县令郭起元申请重修城墙的奏议,他派遣手下,发现盱眙古城“馀吏兹土。巡行山。见遗砖断石。零落于荒榛野蔓间。询之父老。言城址袤延上下。”他提出现在盱眙如遇战事,则无城可守。由于明代永乐年间,将原先城墙拆毁,一是因为明祖陵祖制的问题,二是燕王朱棣担心有人从盱眙驻守攻打南京。虽然县令提出复建的请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复建古城墙的可能性及其规模应该很小。 精彩回顾: 盱眙古城墙修筑背景 主编:季祥猛 审稿:杨海林 责任编辑:黄美艳 投稿邮箱:hazxwsw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4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路边充电器到底有多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