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旧邮局改造成精致民宿、当老民房化身为艺术馆……城市焕发出一派新气象。8月18日,佛山市顺德区举行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推介会,向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建筑设计师、企业家们集中推介了包括大良华盖里片区、大良名扬里片区在内的37处古建项目。顺德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推动一批老旧建筑“焕新生”,力争打造成为岭南水乡文旅高地和岭南广府文脉传承创新高地。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刘智勇表示,顺德老旧建筑活化利用有很好的条件,不仅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温度和文化感知,进一步为城市吸引人气。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共同推动更多顺德老旧建筑活化,传承城市历史、传递城市之美。推介会现场。37个古建活化改造项目集中亮相顺德是岭南文化精髓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在全市五区中位列第一。顺德保存着大量历史价值、风貌各异的老旧建筑,如镬耳屋、蚝壳墙、华侨楼、小洋楼、红砖房等。顺德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处,佛山市优秀历史建筑54处,列入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的村落50个。推介会上,顺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宇恒集中推介了区内37处老旧建筑项目,包括大良华盖里片区、大良名扬里片区、勒流黄连雪圃学校、杏坛昌教黎氏家庙居民群、龙江新闸等。名扬里内待改造的老旧民居建筑据黄宇恒介绍,此次推介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综合示范片区,比如名扬里片区,涵盖范围较大,改造空间也很大;二是单体建筑,比如黄连雪圃学校,风格鲜明、氛围感较强;三是巷子居民区,比如杏坛昌教黎氏家庙居民群,生活气息浓郁,适合发展民宿。其中,大良名扬里片区是清代中末期官商显贵宅邸聚居之地,工商业兴旺,也是大良古城传统历史风貌集中体现的街区。片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适合发展文化、艺术、工作室(文化、艺术类)、轻餐饮、民宿等。目前,名扬里片区已经实施了部分改造,比如石板路经过修缮平整,并融合大良鱼灯的特色民俗元素,用作艺术装点。值得一提的是,藏在巷子中的名扬里艺术馆,已于今年完成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艺术馆内设5间展馆,展示多幅油画和雕塑作品,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空间。名扬里随处可见的鱼灯装饰。而大良“华德里·舍”民宿,由顺德旧邮局及其职工宿舍、百年曾氏古宅改造而成,结合了百年邮局文化、广府文化等艺术表达,让来访者感受到顺德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欢迎各位企业家、专家提建议、献方案,和我们一起协作。”黄宇恒表示,顺德将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顺德老旧建筑“涅槃重生”。做好片区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引入不同业态“老旧建筑活化改造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刘智勇表示,老旧建筑改造不是简单的修缮,而是要“活用”起来,集聚人气。活化后的老旧建筑不仅要变美,还要具备公共性、开放性的功能,以回馈社区。近年来,顺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改造,打造更多活化、利用的案例,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作出顺德的贡献。从年初起,顺德率先在佛山市开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岭南广府文脉传承试点和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工作,组建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3个职能部门+10个镇街组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汇集7大领域18位专家的专家委员会,以专业力量形成合力,为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如今,顺德成功推动了一批老旧建筑的活化改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杏坛逢简和之美学馆、龙江左滩书屋、乐从一如·文旅、大良华德里·舍。华德里·舍。位于杏坛逢简的和之美学馆,前身是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和之梁公祠。顺德以“把大门深锁的祠堂打开”的改造思路,将古祠堂改造成一个集咖啡、阅读、艺术文创器物等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生活美学空间,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杏坛和之美学馆主理人麦子表示,做古建筑改造活化有三个关键:首先是尊重在地文化,根植本土文化土壤,避免强行将外地元素植入;其次是拥抱年轻力量,借助年轻化的社交传播方式,将老旧建筑进一步推广出去;再次是坚持长期主义,活化改造是一个漫长、需要沉淀的过程,要将古建筑打造成为人们了解顺德的窗口,以及本土故事的载体。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的运营,和之美学馆已从亏损转为盈利。如今更是挖掘出祠堂文化的新内涵,与顺德本土艺术家联名、年轻设计师品牌跨界打造了“祠堂猫”的新IP,并创作出系列文创产品,推动古祠堂进一步出圈。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公司副总规划师张康生表示,古建活化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活化过程中要先做好整体规划,把活化需求、城区居民的需求和城市需求结合起来。据悉,接下来,顺德将因地制宜,根据老旧建筑的不同特点,引入不同业态。比如对具有山水优势的,活化为特色民宿;对有历史渊源、配套便利的,引入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活化为高品质文化工作室;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引入收藏家、艺术家,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化培育基地等;还有一些灵活空间,活化成休闲书店、文创馆、咖啡、茶吧、社区共享客厅等多类型创意文旅空间。南方+记者白桦白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gcgz/1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