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徐汇区市民修身书单发布,让市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以书为鉴,可以明修身 徐汇区市民修身书单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徐汇区图书馆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徐汇特色”“人文经典”为五大主题,精选25本佳作,形成了“徐汇区市民修身书单”,旨在进一步深化“汇阅读”修身品牌、推动全民阅读,让徐汇市民沐浴书香、焕发灵魂香气,让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成为城区最美的风景。 红色文化 书目一 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文稿4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目二 《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正气歌,一部高扬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为民族和国家构筑前进灵魂、注入精神动力的报告文学精品。全书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牺牲的革命先烈,以扎实的史料刻画了英烈的鲜活形象,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展现了英烈的革命事迹。英烈们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就是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具体展现。作家酝酿多年,踏访数地,全书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内容鲜活、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引人向上,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扎实、丰富、独特的史料也使得本书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书目三 年前,“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书目四 本书为80后新生代党史人精心挑选上海处重要红色地标,一个地点、一个故事、一张图片,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光辉事迹。全书收录了现代摄影照片、手绘、历史老照片和油画余幅,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红色纪念地的现今地址、建筑特征与样貌,便于读者随时随地携带书本依址参观,立体感受上海的红色血脉。同时书中配有红色地标故事解说音频,扫码就可收听,是一本“听得进、记得住”的红色旅游宝典。 书目五 本书主要讲述了电影《风云儿女》摄制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过程,而《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即在如今徐汇区的“百代小红楼”内。作者从聂耳、田汉、司徒慧敏等相关人物事迹展开描写,巧妙地将人物线与拍摄前后内容进行串连,大量引用日记、报刊、档案、回忆文章、传记等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精彩细致的描写,全景式展现了电影摄制和歌曲创作的过程,反映出当时背景下上海左翼文艺工作者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热血与决心。 江南文化 书目六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史建筑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宝库。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的不同,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差异,多式多样的建筑由此形成,有的宏伟壮丽,有的精巧美观。中国的传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又富有独特的艺术造型,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的财富。《江南寻宅记》以一种全新的创作画风打造了一本趣味儿童绘本,古风人物设定、可爱卡通“NPC”、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通俗易懂的古建百科,更增加了亲子阅读的互动性,是一本值得一阅的好作品。 书目七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关于“江南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合集,从“时间与文脉”“空间与变迁”“此在与此静”几方面对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生、变化及个人体验等方面进行阐释。江南诗性文化善于处理和协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社会和个人”的矛盾关系,能最大限度实现物质与精神、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融合发展,可以为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指导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方向。 书目八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作为上海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江南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无论是海派文化还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这块土地一路走来的传统密不可分。从考古发现看,上海有六千年历史,有文献记载的上海历史也有一千多年。远古上海地区的先民和历朝历代的民众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江南地域文化,是了解海派文化由来的源头。本书旨在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 书目九 说起在我国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则不得不提私家园林;在私家园林之中,又以江南园林为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誉。“古城的守望者”阮仪三教授在书中综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细致赏析了现存已不多的园林实例。本书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的经典著作,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生活意趣,彰显了融古贯今的中式美学品位,亦是了解江南古典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风雅读物,可称之为一部园林中的中国故事。阮仪三教授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窗口,呈现一派中国古典美学生活品位、趣味、韵味,值得品读与回味。 书目十 本书是根据上海社联推出的东方讲坛文化江南系列讲座整理而成。江南不仅是一个区域,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延续。从烟雨朦胧到海上传奇,从一隅之地到江南中心,上海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刘士林、冯贤亮、陈江、胡晓明、徐茂明、仲富兰等研究江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围绕江南城市、江南精神、江南民俗、江南经济社会等话题开展主题演讲,忆江南旧时景,看江南新意象,为上海广大市民展开这幅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江南人文地理长卷。 海派文化 书目十一 建筑本身是有故事的,要把故事留下来,自然要把建筑的肌理保护好;建筑身上的故事不应该“养在深闺人未识”,理应是被尽可能多的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的。这些年,上海在推进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历史建筑对外开放,打造“街区漫步”等城市微旅游产品,并致力塑造更多可亲近、能共享的公共空间,在历史文脉保护中诠释人民立场。同时,把“可阅读”的思路贯穿到新建建筑的设计、建设之中,不断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品质,致力打造更多的城市精品。 书目十二 本书是关于上海城市品格的开创性著作,是“首次自古至今完整论述上海城市品格”之力作。《读本》力求体现时代性、历史性和可读性,讲清什么是城市品格、什么是上海城市品格,上海城市品格是如何历史形成,上海城市品格的鲜明特点是什么。全书由引言和“开放,开启活力源泉”“创新,激发不竭动力”“包容,厚植温暖情怀”三大板块加结语组成,每个板块包括历史形成,特点阐述和经典案例,力求贯通古今,由今及古,史论结合,史从论出。 书目十三 本书是一位上海女作家历时十数年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描写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探寻分布在这些风貌区内的余栋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风貌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共同构建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画面。透过它们,读者能够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 书目十四 不同时代、生活在不同角落的新老上海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海,这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深度所在。陈丹燕用文字和图片留下了夹杂着历史的这一代上海人的回忆,尤其是年代到年代那个社会主义的上海:和平饭店、上海牌手表、培罗蒙西装……那一边一角,一丝一扣的细节被融汇进她自己心中的上海,于是一个大时代、一座大城市,便在陈丹燕独特的视角里呈现。这些上海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是一个考据严谨、书写独特的作家眼中的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作为十九世纪通商口岸城市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它的来历、它的雄心、它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它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在陈丹燕笔下,都是我们热爱它的理由。因为,热爱上海的滋味,就是热爱世界的滋味。 书目十五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将上海的城市民俗分为古代上海城市民俗、近代上海城市民俗、现当代时期上海城市民俗三个阶段,并通过对各个时期中上海城市的社会背景、民俗风气、典型民俗事象及其历史地位等内容的阐述,对上海城市民俗进行了全面、系统、整体的梳理,清晰勾勒了上海民俗由“乡村—城镇型”形态向“现代都市型”形态发展演变的运行轨迹,深刻揭示了上海城市民众通过其民俗行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崇尚功利、注重实用,世俗享乐,追求时尚,重商轻农,崇尚洋派,张扬自我,追求个性等人格精神,有利于读者从更为学术的层面去认识与把握上海城市民俗的整体面貌以及上海民众不同于其他地区民众的“市民性特征”。 徐汇特色 书目十六 为了祭奠先贤,弘扬“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龙华英烈精神,本书选取了龙华烈士纪念馆不同时期口述历史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书分为亲历实录和追忆至亲两编,从亲历者和烈士后辈口述两个视角,记录了中华优秀儿女矢志奋斗的感人事迹。这本口述史刻录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颠覆不破的真理;也为学习“四史”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书目十七 随着城市微更新的步伐不断推进,街区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打造着文旅新空间、新体验与新名片。近百岁高龄的武康大楼在历经修缮后重回大众焦点,文创新空间、时尚餐饮、潮流艺术等各类新型业态的入驻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生活力。新型人文旅游读本《遇见武康大楼》正试图通过年轻共感力的方式,为驻足武康大楼的市民游客提供“下一站”的更多导览和选择——从6个不同的视角将武康大楼的故事介绍给大众;用6张漫步地图引导大众打卡更多周边的好去处,在阅读与漫步中了解沿途近40个优秀历史建筑与文旅新空间的种种风采。 书目十八 全书分为“徐家汇遗事”“徐家汇巡礼”“徐家汇素描”“徐家汇闻人”等四个板块。“徐家汇遗事”收录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徐家汇历史的人事物如江南育婴堂、天主教、孤儿院等;“徐家汇巡礼”从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土山湾文化、徐家汇的学堂、教育情况以及徐家汇的博物馆、天文台等内容;“徐家汇素描”记载了徐家汇一地的衣食住行、工业、农业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徐家汇闻人”则顾名思义,描绘的都是生活在徐家汇的名人轶事等。 书目十九 本书由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写,撷取徐汇70年发展长河中7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意在通过具体生动的影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图说史,回顾70年来徐汇一路走过的光辉足迹,展现徐汇人民的精神风貌。该书通过讲述故事,反映历史,透过徐汇的变化折射7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迁,突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 书目二十 本书重点描绘以龙华地区为代表的今上海徐汇区黄浦江西岸自近代以来的演变,以丰富的的中外馆藏珍稀史料为依托,以图带文,以文释图,凸显“上海西岸”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特色,梳理文脉,留存城市“文化记忆”。全书以大量的珍贵文献、图片作支撑,主要包括:(1)地方志书、笔记、文集中的记载,涉及徐汇滨江及周边街区的各个方面;(2)来自中外文报刊杂志的记载;(3)口述资料、回忆录;(4)最近几年的档案文献;(5)各个时期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最终形成一部高质量的图志,大量图片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徐汇滨江变迁的脉络。 人文经典 书目二十一 在本书中,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晚熟”既可能是大器晚成、后劲十足,也可能是后知后觉、恍然大悟,甚至不计一切,后发制人。从“晚”与“熟”意义各种可能的排列组合里,莫言观察当代中国形形色色的现象,也思索后社会主义本身是否也是晚熟症候群的一端。 书目二十二 本书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小说承续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镇上的居民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的人生故事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全书细腻而宏大,舒畅而勇猛,夹杂着独特的黑色幽默,谱写了一曲荒诞悲怆的关于命运的史诗。“文城在哪里?”“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书目二十三 全书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dxgc/11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2中国国际旅交会滇西四美如何走好文
- 下一篇文章: 2019年至美之书年度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