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知的最高的城墙有18米,当属南京的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城墙能建到这个高度,已经是傲视群雄了,足见大明王朝的雄心和伟力。

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米高呢?对于这个问题,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一、古代建城讲究风水。

在中国古代,修建一座城池是很讲究风水的。首先要选地,风水学上讲“前平后靠”,地势要南低北高,前面一马平川,后部依山,城池方能千秋万代。假如城中几年都不出一个秀才,还会修建文峰塔。

城池位置选好了,后面城墙的建造也有讲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古人依照风水认为,城墙太高的话,犹如一座被困之城。而城墙太低,又很容易被敌军攻破。

古人推崇中庸之道,在城墙的修建上,也会高低适中,够用即可。因此,古代城墙都不会建得太高,更别说建到50米甚至米的高度了,那太离谱了。

比如,位于四川盆地的阆中古城。建城选址可谓是“天人合一”的范例。四面环山,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有“阆苑仙境”之美誉。

二、古代科技与营建技术水平限制。

我国古代的城墙,大多为砖木结构,因材料上的局限性,决定了城墙修建不会特别高。夯土城墙的两面再包上一层大城砖,城墙砖用白灰浆砌筑。

古城墙墙面很少有直上直下的,都是斜面,城墙上部窄,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下部宽,就是为了达到稳定性。

比如南京古城墙,底宽8~27米、顶宽3~18米。城墙基础建造时,深挖地基到原生土层,再铺上石条。然后再修建上部城墙。城墙能够屹立至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

你看现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栋比一栋高,有的几百米高,因为它们用到的都是钢筋和混凝土材料。而在古代,没有水泥、钢筋等高强度建筑材料,也就很难建造其非常高大的城墙了。

三、财力物力上的考虑,也是重要的因素。

修建一座城池,建造一圈城墙,需要征用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要放弃农耕,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不仅要占用大量劳动力,而且修建城墙用到的砖木材料,也是要花钱的,而且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财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就更别说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了。

历史上著名的江西赣州宋城,修建时大兴土木,后来没钱修了,成了烂尾城墙,只有不到1公里的一小段。

四、城墙的防御作用只占一部分。

古代的城池,不光有城墙,城墙外还开挖有环城的护城河、壕沟等。有的城墙外还设置有陷阱和机关等,阻止敌人快速到达城墙之前。

很多的古城墙,在主城门外,还设有瓮城。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这也是城池主要防御设施之一。

另外,所有城门外都设有吊桥。敌人进攻时,拉起吊桥,敌人就会被阻挡在护城河外。

有了以上的防御工事,再加上城墙上将士们的顽强战斗,足以抵抗敌军的进攻。因此,城墙修得太高,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3年,历经多次战斗。

五、修长城和建城墙是两码事。

修筑长城的作用,是为了抵御边关游牧民族的侵扰。修建在崇山峻岭间高大的城墙,升起的黑色狼烟,足以让善骑的游牧民族望而却步。

城墙,主要是为了抵御敌军,保护城内的老百姓。

古代攻城战,破城有多种方法,火攻、水攻、地道渗透等等,都能达到破城的目的。而攀爬城墙是下下策。

俗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所以,战时城墙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能不能守住城,考验的是将士们的谋略和斗志。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面对瓦剌的8万重兵围城,于谦临危不乱,率领20万人顽强地守住了城市。

综上所述,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米高呢?不是不修,而是没必要修那么高的城墙。城墙的防御作用,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战时,城墙起到能阻挡敌军的进攻,保护城内老百姓的安全,这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dxgc/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