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
北京儿童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092298.html 当前,中国建筑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就由于我国建筑学科在设计中都存在过度文学化的现象(这与体系无关),没有逻辑性,缺少科学的方法论。 引用下周有光先生说过的话: 历史发展的轨道主要是三个层面: 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听任自然到改造自然; 政治方面,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 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从迷信盲从到独立思考。 所以关于国内的设计课,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一下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在我们软件水平,勤奋程度,信息渠道都不差,甚至超越情况下,很多人觉得建筑学是玄学(无法找到的形式的合理性和设计的合理性),建筑概念和理论很难有令人信服的存在和有意义发展? 首先建筑学(不是仅仅指建筑设计)是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综合学科,甚至与艺术(art)相关。 而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由于我国建筑学科在设计中都存在过度文学化的现象(这与体系无关),没有逻辑性,缺少科学的方法论。 而英国的设计流程大致是:observe-document-research-design-technicalstudy-(construction)(各校有一定区别),而国内的建筑学对于设计的认知往往知停留在design这个中间阶段,而且design手法非常成熟。但忽视设计的动机和原因(observe-document-research),以后设计后的功能上和物理上的测试(technicalstudy)。 因此我们的教学手段和系统(design阶段)是现代的,但是由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缺位,让我国整个建筑教育的思想基础却处于前现代阶段(关于现代方法论的重要性,可以和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社科类同学了解下,可以说现代科学就是起源于现代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一种有系统地寻求知识的程序,涉及了以下三个步骤:问题的认知与表述、实验数据的收集、假说的构成与测试。 所以理工科出生,而且逻辑思维好的同学,在国内建筑系最感到不适应。过去我们一直都接受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过程,现在突然让你接受前现代的思考模式。其实并不是你的错,而是你太优秀,看问题很有逻辑性,很有条理。 (重点强调一下:科学的方法论和国内很关心的形式不冲突,反而是合理设计的基石,不仅能衍生出新的形式,更能解释其形式的合理性。) 我们在客观技术上,对比欧美,没有任何劣势。问题不在于用什么软件,采用什么技术,推敲出什么样的空间,而在于为什么用这些手段。软件、技术、空间和理论都得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安排。每次回国都看到很多表现优秀,平面优秀,空间很好,模型精细的作品,可是由于缺失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在设计的出发点就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问题,很多设计都源于无中生有。这就导致虽然成果是精彩的,但是设计过程是无效的,这就非常可惜了。科学的方法论就是指挥家,安排指导各个技术和操作处于合理的位置,使最后的设计是可以解释的,是可以理解的。 概念由何而来主要就谈概念设计吧。你这个概念从哪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脑袋里凭直觉蹦出来的,或者是主观想法。但这种主观臆想出来的“概念”并不能称之为概念。举个例子,做建构这几年在国内特别火,通过基本元件通过自由组合然后做成一个实体。我当时面试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作品,老师就问过我这个问题。基本元件的设计的依据来自于什么?对,我不知道,我哑口无言,我记不得是从哪地方看到的或者说抄到了。这就是模仿者和设计者的区别。 仔细想想,设计过程中,多少改动是因为主观上的,多少改动是因为客观上的。很多理由都是:我觉得,我认为,我感觉。 例如设计教堂,国内的分析会说什么神性,神圣感,还有什么精神的冥想。这些词一定很熟悉,安藤忠雄洗脑大法好。这些都是主观的。请你说说什么叫神性?什么是神圣感?什么是冥想空间?凭什么这个空间是用来冥想的?这些词其实都是文学上的修辞,而不是一个事实陈述。 但是往往忽略,教堂设计和整个弥撒的仪式流程是有关系的,参与者的位置和阶级也是不同的。如果要设计教堂,就得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它所在的系统。设计是要服务于这个系统,而不是你觉得怎么样。 有个实际项目,前些年比较火,海边最孤独的图书馆,当时媒体拍的一些照片如下: 设计师是这么认为的:“关于图书馆,我是这么理解的,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我自己。读书往往是一种内省的状态,通过与作者的关系,对自己做出某种反省。这其实也是一个冥想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中国人的教堂,因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些文化类的建筑起到了某种类宗教的功能。比起教堂,图书馆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 所以提问:为什么图书馆是中国人的教堂?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宗教?你认为读书是内省,通过何种渠道得知为什么认为其他读者也是这样? 这些问题放在别的学科都是一个大课题,可是设计师随随便便给了一个他认为对的答案。 所以这个他认为的最孤独的图书馆,成了一个笑话: 变成海边最热闹的图书馆。如果设计师考虑一下当地游客和人流量,和大多数人民的喜好,而不是一味去模仿安藤师傅,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其实这个图书馆不是孤例,比如西扎师傅关于一个古城改造的项目: 面目全非的古城改造?这事儿还真不赖建筑师,但建筑师却绝不无辜。 当西扎在赞叹茅草屋顶的房子是一座宫殿时。第一栋房子的的主人Abel却认为茅草顶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想换成瓦屋顶。第二栋住宅的女主人对西扎抱怨茅草顶连年漏雨,西扎并未对此作出回应,仍旧夸赞这栋房子如何美丽。 还有某位国内的大师:如何看待王澍在洞桥镇文村所主持设计的农居群落? 作为当地人,在校大三建筑生,春节期间去过一次,与村民交流后…首先南方的冬天非常难受,而且地块还处于山背侧,光线严重不足,每一户都采用了天井,房间的与天井的分隔,只有木板,保温如何解决,斜的风雨后,木板上的污渍如何清洗,楼梯过于狭小…卧室房间也小,使用对象是农民,少了存储空间,房间里衣柜都放不下。再说外立面,采用当地岩石作为装饰,木头作为辅助装饰…与当地民居没有很好的融合,开窗风格迥异,还是美院的风格…估计农民内心是反对的…传统观念趋势着他们难以接受。 这是年的时候马工去UCLBartlett演讲去介绍他的“理论”:山水都市。这也是少有的世界知名的中国建筑师对海外的“理论"输出,但结果异常尴尬。有人对山水都市合理性提出质疑,马工被人现场怼了。中场绝大多数人离席,只有少数中国学生留下,最后演讲由英文完全变成了中文。这个讲座最终成为了AB校学生眼中的笑话,更是一次学术事故。(有两个彩蛋:演讲前,海报上的MAYANSONG打成了MAYASONG,马工不会说蒙古包的英文,最后淡定的说出menggubao。) 如果用毛泽东思想来概述,以上四位师傅都是犯了右的错误:多少设计是他们想当然觉得合理的,多少设计是使用者客观上需求的? 所以概念是什么:基于现实中严谨的观察,归纳总结出的一种客观结论。即使现在我做设计,也会不由自主忽略事实依据,从主观上找些素材融入到设计中,这就是惯性思维作祟。其实这是错误的方法。只要老师逻辑感强,就会告诉你你的设计逻辑是有漏洞的,把我从主观的想象上拉回来,去看场地,去仔细想想之前做的调研和研究。 调研是设计的理性基础今年在做一个疗养院课程设计,我开始就觉得哎呀,疗养院嘛,要舒服,就主观上觉得要搞一些柔软材质的东西,去抄抄日本小清新就好是不?但柔软舒服,这是我对疗养院这个词主观上的感受,回到实际场地中并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老师把我拉回去。所以我之前想的柔软的疗养院这个概念,那就是个伪概念。 后来我重新去看我在现场周边环境的录像,比如风声,鸟声,树叶声,还有各种花草点缀,树影婆娑的周边环境。用这些客观事实去支撑一个认识:这样的环境是令人放松舒服的。(主观感受也得需要客观的支撑,比如:在你特别饿的情况下,觉得什么都好吃。好吃是主观的,建立在你饿了这个客观现实上) 那么如何用这样的一种环境,或者说放大这样的客观环境(比如树影婆娑的环境下,他的树多高,品种是什么,间距多少,如何分布)去服务哪个对象则成为下一步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逻辑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个环节都得认真思考,不能有逻辑上纰漏,每一步都得经的起批判。 以上只是举一个例子,不同类型的研究或者设计,走的道路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点都是:客观现实的总结,逻辑上的缜密。 国内的设计多少真调研而且是真的从调研中总结出规律,再去做设计,多少是post-rationalist(后来补上的分析图),大家应该心理清楚。我直到现在也在训练这个方面的能力,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每一步都要跟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惯性思维做斗争,但是每一步都是逻辑清晰和合理的推演,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因为每次往下一步推演,都能有令人惊奇的收获,这和主观预设的结果完全不同。 同时这种过程,不是对去过去的操作进行反复修改,而是不同阶段的演化或者进化(一个学期的项目,可能大半个学期都在进行前期研究和调研,设计阶段不到半个学期,即使在设计阶段大量时间也是花在技术的合理上,比如保温,通风,结构,节能的合理性。作为先锋设计的AA就更夸张了,有的人一整年可能最后的成果连房子都看不到,交上去的是整个研究报告。),所以在这种方法论下,并没有对同阶段的重复劳动(比如设计阶段的一草二草三草,一大堆推敲模型,对平面反复进行主观性修改),而是知识和信息累加的过程,对如何解决问题会有逐渐清晰的过程。 关于英国设计思想,李士桥先生的有本书讨论过这个:《现代思想中的建筑》中的《克里斯托夫·雷恩与培根思想》一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参考一下。 同时我也跟在英国读Alevel还有在CSM学习艺术和fashion的同学也交流过,他们做艺术时候的思路,也和这边做设计的有类似的地方。(前段时候知乎有人去提问何志森的mapping工作室,mapping其实就是英国设计前期的一环,算是基础教育,alevel和预科都有教) Anartmethodologydiffersfromasciencemethodology,perhapsmainlyinsofarastheartistisnotalwaysafterthesamegoalasthescientist.Inartitisnotnecessarilyallaboutestablishingtheexacttruthsomuchasmakingthemosteffectiveform(painting,drawing,poem,novel,performance,sculpture,video,etc.)throughwhichideas,feelings,perceptionscanb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9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阿里京东号段卡大对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