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蜀中字库吴行
北京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文稿手迹 向左滑动欣赏更多文稿手迹 吴行 从青城后山的泰安古镇至崇州街子古镇,短短的廿余里路程,却走了二个时辰。起伏的山路沿着味水蜿蜒盘旋,两峰山势突兀、壁立千仞、杂树丛生、绿荫蔽天。车在峰回路转里缓行,窗外味水依势而下,环绕曲折,如涧如练。时而落瀑连连,宕荡飞溅,轰鸣回响于幽谷。时而水流平缓潺潺,微波浮动,自成文章。置身其中,恍如品读南朝吴朝清《与朱元思书》,文境相化,画意相生。 行于山里,每过山峰折转,便有杉树成林,山光水色之中,笔直的树干如同一幅幅垂于水边的绿色帘栊。山愈深邃峭立,树亦争高向上,昂首挺立,直上霄汉,立根山岩,茂密旺盛。如此生命造化,使人赞叹不已。少时把自己比作山崖下的小树,努力争高攀上崖头,只为享一袭清风,见一片阳光。如今看到这棵棵杉树,如见侪辈,如逢故友。 常年游走于故纸堆里,往返于居家和书斋之间,读书临池,乐也陶陶。时值阳春,散游于西蜀山川,去街子古镇只为寻觅那个传闻已久、保存完整、精美绝伦,建于咸丰年间的古字库塔。久闻芳名,一睹尊颜。 川地诗人流沙河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位幼年视力失聪的老者,终日携一个“敬惜字纸”的竹篓,执一把火钳行走于街头巷陌,只字片纸,尽入篓中,天天于字库塔中焚化,祈以惜字之福,再造光明。今日来到这高耸入云的字库塔前,远瞻近观,诗人故事的主人在我眼中仿佛与这昔日字库炉塘里的松烟油墨、只字片纸,羽化成蝶、飞舞漫天。 敬字如神、惜字如福、敬天惜字、惜字如金,这类词汇,在汉语成语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先人对文字的崇尚、敬畏到了无以复加地位。在古人眼中文字是圣贤心迹,因而只字片纸,不可秽用。大凡有字迹之纸,皆应过化存神。惜字如同敬天,进而认为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祸及子孙。轻贱字纸,使之染秽上苍会报以眼疾,生疮患病。正如此,字库塔这个年代久远的物体,承载着中国文人的图腾崇拜,肇始于宋元,滥觞于明清。 仓颉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鱼龙潜形”,正是这种人文传说,使国人把文字当做神灵,恭敬供奉,倍加尊崇。 古代蜀中,无论行走在街头巷尾、溪桥路旁、书院庙堂、村落人家,字库的身影无处不见。蜀地人重读书,敬文字,从普通人家的“惜字兜”到这林林总总的字库塔,惜字宫、敬字亭、焚字炉,延续了蜀地文脉的兴盛,承载了这个民族对文字纸张的尊崇。而今行走在蜀地的荒野田畴间,此类建筑仍星罗棋布,俯拾皆是。追根朔源,也都彰显了中国人惜字如金,敬纸如神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上升至文字和文化的崇尚礼仪,存于天地,凝于世间。 在字库塔前伫立良久,努力去想象此地昔日之胜状,学子士人,成群结队,或持字纸,或抚残卷,依次将它们投入字塘,烟火袅袅,延续文明。而今站在这里,塔塘的焚字炉中早已不见了昔日厚厚的灰烬。余温散尽,砖壁开始变的冰冷,透过字库小小的龛孔,似尚可窥见昔日文人的恭敬虔诚。抚今追昔,心中不免泛起一丝阵痛。 前辈王宝贵先生常言来世要做造纸工匠,初不解,今日西蜀之行,若有所悟。我辈终日挥毫临池,用墨千锭,废纸三千,糟蹋字纸,无以数计,虽敬字如神,视纸如圣,然面对字库,负罪心迹,隐隐于胸。如此,来生造纸以祈救赎,诚然。 斜阳的余辉,铺满这古老的街子小镇。游人散去,街道开始变的冷清。坐在字库塔对面的茶馆,使人沏上一杯明前的新茶,卷曲的叶片在山泉水中慢慢舒展,碧绿如染,香气扑鼻,抬眼举目,字库塔长长的影子斜映于三棵高大古老的银杏树荫里。呆呆的,眼前的字库开始模糊,留下的只有沉思和无尽遐想。 五月一日于慈云寺 綵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7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占地面积为亩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