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渔梁坝古镇

元月二日,我们诗友自驾十人组在绩溪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就去了徽州古城外的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渔梁古镇就是渔梁街。位于歙县城南,公元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渔梁街是一条枕水古街。以鹅卵石铺就,密而不乱,块块卵石镶嵌成条条鱼形状,小路蜿蜒,为行人添了情趣。渔梁街靠码头,在繁华喧闹年代,脚踩鹅卵石,脚底有踏实感。街两旁老房子鳞次栉比,昔日商号店铺货栈,处处遗留岁月斑驳,而紧闭房屋则静谧神秘。现在只有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门额都已依稀难辨,可它们还在细数脚步,编织古镇绵长的岁月。

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鱼形,"鱼肚"姚家巷海拔米,而"鱼头"原土地庙处、"鱼尾"白云禅院均只有米左右,落差约7米。中间高两头低,这就是渔梁坝名字来源。

渔梁街下就是新安江上的练江,渔梁坝就在练江上。我在中央电视台看过渔梁坝的专题片,印象很深。今天亲临其境,别有感慨。

我们先坐船游练江。穿梭江面来回一次。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

下渔舟上坝,入目坝基全是用清一色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人民只好转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在徽州,贫无立锥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外出经商。甚至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也对投资经商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横跨明清两代、商界多年之久的徽商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渔梁坝,也就没有徽商的辉煌。

受地形影响,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从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练江中放排出水,再转入新安江,继而飘摇至苏浙等地,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茶庄和市场,并最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作为新安江最上游、规模最大的渔梁坝,担当起了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明清徽商中,古徽州一府六县就数作为府治的歙县,还有绩溪两地人数最多。而歙县和绩溪的徽商下苏杭、去京城等地,无不从渔梁坝出发。

明清时期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余艘船只,水路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渔梁古镇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市,其中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茶、木、典当诸业在商业街占有突出地位。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

时为元月2日。去徽州古城之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