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在寻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现代
江南水乡古镇在寻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现代生活和谐路径的实践 卞显红博士、教授 杭州商大旅游规划设计院 杭州碧海乡居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 杭州碧海全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 杭州碧海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杭州云帆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寻求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之间的和谐现代文明、科技、经济等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社会价值观念带来很多冲击。古镇居民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科技及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因循守旧,一味追求停留在原来的空间中寻求保护的支点。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历史文化名镇许多现代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在这些机遇面前,很多历史文化名镇很难禁受经济快速发展的诱惑而走上工业发展立镇的道路。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尤其显得紧迫,很有必要尽快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各种值得保护的建筑,尤其是民居等进行系统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古建筑与传统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需要摒弃现代生活方式与把古建筑静态保护,在保护中尤其需要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当今的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并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如此,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才是可行的,才能的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不是故里就保护而保护,需要把保护对象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建筑,尤其是民居是历史的见证,是一种记忆的表达,因此,它们如同万事万物,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是对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记载与表达,这种表达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表达,而不应该割裂。历史文化名镇的古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对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持续的和谐保护。在长江三角洲历史文化名镇中,有很多名镇的保护中,特别强调拆今护古,为了统一协调古镇的历史风貌或再现历史风貌,而把很多当今建筑进行统一拆迁,并对一些建筑修旧如旧,其实这种保护方法,笔者认为从历史的眼光,只是在重新建设或在造就假古董。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规定:“文物古迹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1)现存的实物必须是历史土遗留的原状,包括始建时完整的状态,历史土多次改建后的状态和长期受损后残缺的状态。(2)大型建筑组群或历史街区(村镇)应当在整体土保存着历史风貌,当代增减或改动的部分所占比重必须很小。(3)历史文化名城中标志性遗迹和历史景观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应该是该名城中价值最高的文物古迹,并足以体现该名城的文化特色。(4)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地,其原来的场地也应视为文物古迹。借用文物古迹或历史名称新建的仿古景观不属于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使其独立于其最初的作用与功能,而不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历史文化名镇的结构与特征能得以有效保存。” 现代商业入侵,外来人员涌入,居民价值观、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古镇基础设施、空间格局和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现代交通方式也让古镇不胜重负。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景观造成冲击,不利于古镇原真性的保持。冲击具体表现在:(1)建筑材料现代化。西塘采取了保持原真居民生活的旅游发展模式,现在仍有大量居民生活在古镇保护区当中,虽然有统一的规划管理,但住宅修缮时,开始自发运用瓷砖、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现代化设施突兀明显的状况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古镇传统风貌的延续。(2)传统符号逐渐时尚化。水泥道路取代了原有的石板路,原来纯净古朴的各色布幌子等传统文化符号已被各类时尚现代的招贴画、广告招牌、广告灯箱等取代。同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充斥,传统古村镇景观体系逐渐现代时尚。 二、江南水乡古镇在寻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现代生活和谐路径的实践长江三角洲一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已经充分实践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需要把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的理念,但也存在着很多矛盾需要解决。 (一)同里古镇在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理念中的实践 (1)同里古镇在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强调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并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古民居进行二次改造,使古建筑更加适合现代需要。虽然在保护中力求“修旧如旧,整旧如古”,但同里古镇具有这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同里古镇的保护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的。 (2)同里古镇在寻找“拆”与“建”的平衡点上,改变了“大拆大建”式的做法。质量好、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部分完好的加以修缮;已破坏者拆除更新,不搞“一刀切”;新建住宅要与古建筑协调,保持原有的砖木结构风貌。探索和推广历史建筑保护的工程技术,探索古镇保护的多方参与模式,探索遗产再利用的方法与经验,改善江南众多古镇居民生活水平,让“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水乡风貌完好保存。古镇的保护,并不是一种割裂历史的保护。古镇中的一些现代建筑也是历史的记载,是古镇当今的现状,也是未来的年轮,在古镇的保护中,不能过分强调把现代建筑全部拆掉,或对现代建筑进行改建。同里古镇的做法值得赞赏,在这方面,同里古镇的理念是符合国际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念的。 (3)同里古镇略呈圆形,面积约1km2。四周河荡环抱,五湖相拥。15条河道把镇区分割成7个圩头,街面沿河而筑,用石板或弹石铺砌,风格各异的石桥将小镇联为一体;民宅多为传统建筑,其中主要为明清时期传统建筑,尤以20园、居相结合的江南民居建筑为特色,面积约为11万m2,占镇区居民建筑面积的70%。由于古建筑的土木结构的特点,加上年代的久远和历史上战火的破坏,很多都已经斑驳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同里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同里的可持续长远的发展为基本,兼顾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的长期效益,最终目标是提高同里人的生活质量、人文质素。同里把古镇中的古建筑保护与人的需要、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以人为本,这种开发理念无疑值得其它历史文化名镇借鉴。 (4)保护古镇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些古建筑保存下来,这样充其量只是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博物馆’。保护好古镇的传统风貌、生态环境,注重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古镇,让古镇适宜人居,成为历史与文化的活标本。古镇只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适宜人居,才是有活力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年以来,同里镇在镇郊严禁污染企业进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在古镇区外围形成绿野丰饶、林木葱翠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古镇内投入巨资,修闸疏水,进行大规模的水环境整治,并铺设了1.8万多米污水处理管网。在此基础上,携手科研部门帮助古镇区居民对老房子进行改造,既保持古镇民居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风格,又赋予其现代的生活功能。截至年底,古镇区已有50%的民居完成了这样的改造。同时拆建并举,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动迁居民多户,企业12家,在腾出的空间里,进行绿化建设、发展旅游服务业;完成了松厍公路同里段三线入地、古镇区立面改造等工程以及苏同黎公路南段和同周公路的绿化建设;设立了绿化奖励基金,鼓励古镇居民大搞庭院绿化,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镇区绿化面积达到万m2,绿化覆盖率达40.97%。截至年底,同里镇已投入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同里,正在各项工作的积极推进中,彰显着它的无穷魅力。 (二)乌镇古镇古建筑保护与居民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与管理方的无奈 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专家们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原有的住家全部外迁,然后派管理人员入内,这样,重新开放的古镇便于有序开放和有效保护。然而更多的专家则认为,要保护古镇的“神”:即“小桥流水”之外的“人家”。缺了“人家”,就缺少了江南古镇蕴涵的传统文化和处世哲学,缺少了大都市难觅的富有人情味的世俗生活。以乌镇为例,随着年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直住在低矮、木结构房屋内的乌镇东大街居民忍不住煎熬,纷纷向管委会“请愿”:请允许我们安装空调,以消暑度夏。居民要求并不过分,却给乌镇管委会出了一道难题:居民如果大量安装空调,势必破坏古镇原有的外部风貌。空调安装问题仅是矛盾的一个缩影。乌镇的尴尬正是江南古镇在旅游开发上都遇到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存?现行的历史街区保护、保存、修复、发展,如何和谐地适应居民现代的生活? 年,乌镇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运转,乌镇保护与旅游并存得到了专家学者认可。但是,近一时期来,“保护”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矛盾困惑着“保护者”。随着人们收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要求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在室外安装空调机。这些年来“保护者”说服并试图从建筑形态上对屋顶太阳能板及室外空调机加以隐藏,但是,随着居民安装比例的上升,米长的东大街,已无法保证维持原有的建筑风貌。为此,管委会做了大量的劝阻工作,希望居民能够理解。然而,居民们却不能够理解:“难道你们保护就可以牺牲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和基本生活要求吗?”有的居民甚至说:“你们专家、学者、领导不是说老房子是美的,要保护的,那么你们夏天来这种没有空调的房子里住上一个礼拜试试。” 目前,乌镇古镇已有部分民居家瑞安装上了空调,也有少数太阳能热水器屹立在古民居的房顶上,也有少说居民改装了木门与木窗。东大街是乌镇最主要的景区,约米长,目前居住在此的居民有户。年前东大街只有一户居民拥有空调机,近两三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要求在室外安装空调机,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乌镇管委会试图说服居民并想方设法从建筑形态上隐藏这些与古镇风貌不相协调的庞然大物。 乌镇在古镇改造中,注重老房子的生活设施改善,所有的老房子里面都装上了宽带,通了管道煤气和直饮水。老区中有现代设施的图书馆,有菜场及所有社区的设施。 笔者认为,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的保护中不应该一味牺牲居住者的利益,应该寻求一种古建筑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质量提升需求之间的最佳解决方案。依据国际遗址遗迹联合会在布达佩斯会议上达成的代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关系的决议,笔者认为,乌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古建筑保护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案是在不改变古建筑结构与功能、特征与审美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古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因为只有不断提升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把古镇保护充分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古镇的保护才有动力与基石,才能解决相当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笔者认为:居民要求在居住的古民居中使用空调与太阳能热水器等并不与古镇保护相冲突,并不与国际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与理念相冲突,古镇保护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人文本。针对以上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改建木制建筑构件的行为,乌镇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使现代生活质量提升的用品使用不对历史文化建筑的外观、结构、功能与特征以破坏,如艺术性处理、色彩处理、隐蔽处理等,另一方面,建立相关基金与补贴制度,作为古镇中生活的居民为了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居住在古镇民居中,作为古镇旅游吸引物不可或缺的部分的古镇居民如果不享受现代生活,那也应该得到应有的补偿或补贴。 我国一些古镇保护者、研究者、管理者认为古镇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要求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保持他们原有的自然、本色的生产与生活。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静态的保护与理念落后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是当代人的保护,更要寻求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如果是静态的保护,那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历史在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每个时代都具有新的特征,不可能把古镇的历史在当今静止,这是不切实际的。根据年国际遗址遗迹理事会(TheInternationalCouncilonMonumentsandSites,ICOMOS)第三届会员大会上的精神,古镇保护要当今与过去、未来统筹考虑,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 (三)西塘古镇一贯坚持居住功能,并塑造生活西塘的形象 1.坚持历史文化名镇为居住而存在的理念,使其成为“生活西塘” 浙江嘉善的西塘古镇,开发过程中严格保护好古巷,所有的企业、宾馆、娱乐服务设施,全部规划到保护区外。二千八百多户居民,依旧在古城区内,那里可见炊烟,可闻鸡鸣,真实地保留了古镇原有的生活状态。它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保留下来了,它的特色就突出了,因此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 西塘古镇完好的保存着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古镇。她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人文习俗,多原住民依然延续着上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沿革最为恰当的概括。西塘古镇的房屋多半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旧房,已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沧桑。这些民居虽然有利于旅游开发,但毕竟年久失修,难以容纳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以至于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古镇。类似现象在其他江南古镇中也同样存在。有的古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大量迁移居民,保留、修复老房子的方法。但西塘却坚持让居民生活在古镇区内,以保持江南古镇最真实的状态。 2.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打造“生活品质之历史文化名镇” 秉承“保护古建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相协调”的宗旨,开展古镇环境整治。年,对古镇约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按计划完成里仁街、椿作埭、三埭等街道的沿街立面改造,实施古镇区四期“三线、三管”隐蔽工程,逐步完成全镇范围内的电气线路改造。通过一系列改造、整治,营造了更加适宜的水乡居住环境。 为了打造生活西塘,西塘镇先后投资近亿元,开展了以保护传统风貌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流经古镇区的河道得到了彻底的清淤,被拆除或损坏的9座古桥得到了修复和整治,千米廊棚的修缮工程也已竣工,西塘再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年,西塘又在西街实施了整治工程,将电力、电信和有线电视等三线全部入地,并增设污水管道,为街区居民享用现代卫生设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西塘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资近亿元,开展了以保护古建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整治工作。 西塘古镇的房屋多半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旧房,已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沧桑。这些民居虽然有利于旅游开发,但毕竟年久失修,难以容纳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以至于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古镇。类似的现象,在其他江南古镇中也同样存在。有的古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大量迁移居民,保留、修复老房子的方法。但西塘却坚持让居民生活在古镇区内,以保持江南古镇最真实的状态。为此,西塘镇先后投资近亿元,开展了以保护传统风貌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流经古镇区的河道得到了彻底的清淤,被拆除或损坏的9座古桥得到了修复和整治,千米廊棚的修缮工程也已竣工,西塘再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年,西塘又在西街实施了整治工程,将电力、电信和有线电视等三线全部入地,并增设污水管道,为街区居民享用现代卫生设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3.尊重居民生活,打造平民文化 古镇西塘是六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由农到商缓慢发展的结果。她深受吴越文化的熏陶,近一百余年来,随着徽商东进,西方文化的冲击交汇,逐渐演进为当今的西塘文化生态。这使得西塘具有了江南水乡古典文化特有的品质。 西塘文化是儒商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衍生体。儒商文化不仅重视商业利益,更重视乡邻的和谐氛围。他们用自己赚来的财富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邻带来很大的便利。烟雨长廊就是儒商文化的物化。平民文化的核心是:安、和、道、容。安,是一种安宁的心态,富而安,静而安,维安集福;和,是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维和集福。道,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维道集福。容,是崇尚万事以容为先,海纳百川方可万事顺心,维容集福。西塘文化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和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日趋浮躁,急功近利,在这样一个文明与自然、人类与社会、欲望与心灵日益紧张的时代,“安、和、道、容”等等传统生活方式中高品质的元素,其传承和发展在当今极具社会意义。尊重百姓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民族人文精神,并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的弘扬,这是古城镇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不能以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也不能只一味强调居民生活的原始性,出现‘游客的风景住户的尴尬’。景区在开发之初,即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电缆、光缆等三线及煤气埋于地下,改拱桥为坡桥,整治河道,修排污沟,禁止在河道洗涤;针对户均房屋狭小的现状,将买断后的两三户人家合为一套,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厨房,统一安抽水马桶,对安装空调的人家配有雕花木框镶嵌的木窗,尽量不影响景区统一景观。对于少量回迁的原住民,将要求只能使用船只为交通工具,不能以旅游为生,以补贴方式维持原有的生活形态。 (三)同里努力改善民居生活条件,塑造“原住型水乡古镇”形象 1.同里准确定位为居民生活之镇 同里则定位为“居住型水乡古镇”。同里在保护中,除了保护建筑,还重点保护了民俗。历史文化名镇不是文物,是住人的,不能让历史文化名镇成为游客的风景,住户的尴尬。要让历史文化名镇成为社区,而不仅仅是风景区。乌镇造管道煤气、纯净水厂,力图在保持古镇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单纯的作坊不再能维持老百姓的生活,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就给老百姓发补贴,鼓励他们把作坊继续经营下去。同里古镇在保护中树立保护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理念,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作为保护的重要战略,使得同里的保护站在国际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念上。 2.加强管理,古镇居民也是古镇保护的积极践行者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居民只要规范引导,加强管理,其生活并会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带来损害,反而会成为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积极有效地保护者。同里古镇对各级文保单位和其他古树名木、古桥粱都落实了,保护单位和保护责任人,建立了防火、防盗、防损坏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制,由镇长与这些单位和人员签订责任状,并确定了奖罚措施,建立有规范的保护管理措施,成立了同里旅游公司,专门制定相应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由旅游引发的对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保护古镇、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沿街摊点等方面改善了古镇秩序和面貌,规范了市民行为,改善了古镇居民的居住状况,提高了古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述目标,使同里古镇的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政府行为,更是一项全民行为,它是一种维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公益性活动,政策性强、涉面极广、专业要求高。同里建立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并建立了一支由政府、公安、街道社区等人员组成的业余文保队伍,并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做到了主要领导直接抓,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具体抓,同时政府特别注重对同里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 3.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里加大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这些配套设施和服务既是为游客准备,也为当地居民所享用。交通出行方便了。同里景区现设有“苏州——同里”、“上海——同里”等多条旅游专线,另外还开通了景区至市区的公交车。沪宁、苏嘉杭高速均可以直达景区,省道、苏同黎一级公路、苏申外港线航道经过同里境内,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公路、水陆交通网络。同里成立了多人的环卫专业队伍,在清理日常垃圾的同时,对条共km长的河道实行保洁管理。镇区绿化面积达到万m2,绿化覆盖率达40.97%。近年来,同里还投入多万元,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治安环境变好了。同里不断推进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同里。镇里装上了电子监控系统,广布探头,建设治安亭,全镇18个村、社区建立了“五位一体”综合治理办公室。各种救急服务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里成立了景区消防队,配备了消防车辆、消防手抬泵等灭火消防设备。景区还设有急救点,并配有专职医务人员,准备了常用药品、急救箱、急救担架。 4.文化熏陶提升了同里古镇居民的素质 旅游提升了文明素质,是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又一大实惠。每年,“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围棋“天元”赛、同里电影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都会在古镇轮番上演。高水准的文化演出也层出不穷,同里居民趁机大饱眼福。还可以和平时只在电影、电视里见到的明星来个亲密接触。同里围棋氛围浓厚。每次围棋“天元赛”期间,古镇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电视中、广播里、报纸上,甚至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都是围棋。围棋效应还溢出至吴江市。天元赛期间,吴江市还开展了“围棋文化节”,运用多种方式普及围棋知识,带动了当地围棋事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同里退思广场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文化特色广场,广场“戏曲活动周周演”成功列入全国特色广场活动行列。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了人。现在,古镇居民不仅能遵章守纪,还主动维护景区日常秩序,对做出不文明行为人员进行劝阻,“居民与景区和谐相处、与游客真诚相待”的氛围已经形成。 (六)朱家角古镇提出了“让古镇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的理念 在破解古镇保护的难题上,朱家角投资公司大胆提出了“让古镇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的口号,赢得了大量“原住民”的欢迎。这是朱家角占镇保护的鲜明特色。自年来,朱家角投资公司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进行了老镇区综合管网改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八线相继入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八管相继敷设完成;进行了以大淀湖为核心区的周边水系综合改造:清淤疏浚,筑坝造景,修路绿化,提高了整体环境效益;以“减少商气,增加文气”为主题的北大街商业业态调整和空置房、商用房的批租,也有效地改善了环境、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质量。 (七)周庄旅游发展以居民利益为重,对居民产生深刻影响 1.周庄以居民利益为首要利益,允许经商并注重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周庄模式的核心:“允许居民经商,发动居民参与保护”。自年周庄开发旅游业以来,周庄从一个破败的村镇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成为旅游、经济、古镇保护结合的典范。年4月,周庄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周庄的兴起,被概括为“周庄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动员老百姓力量来维护古镇”。换言之,就是允许其开店铺,进行商业性开发与维护。周庄最初的发展是自组织运行的,允许居民利用古民居开设商业设施,并利用商业赚取收入,并拿出部分收入用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周庄居民的收入一部分维修古建筑,一部分投入经营,一部分改善居住条件。这种思路带来的一个后果:周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积极改善,因而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为此,年,周庄镇投资万元进行了污水处理和河水净化工程,建立了完善的古镇消防体系,消除水灾隐患,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并且将架空线路地埋,使居民的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同时也保证了历史环境的协调 与纯粹景区不同的是,周庄为了让游客体味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保留了居住在古镇内的多位居民。当国内刮起一股景区经营权拍卖之风时,周庄却一直坚守着“周庄模式”。20年来,周庄旅游一直坚持着政府主导、民营公司参股的经营模式。 2.旅游发展对周庄居民的积极影响 旅游发展首先受惠的是周庄老百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其主要方面,体现在: (1)增强了周庄人对自我的认同感和整体意识。如今的周庄人早已抛开了往日的封闭和自卑,不仅为自己的周庄人身份而自豪,更为自己能为家乡发展履行义务、贡献力量而倍感荣耀。 (2)密切了古镇、旅游、镇民三者间的依存关系。旅游大大激发了老百姓的古镇保护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周庄百姓已成为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 (3)镇民文化素质提高。发展旅游一方面使周庄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海内外游客也带来了外部先进的文化与理念。周庄镇民成为内外优秀文化的最直接受益者。 (4)镇民文明程度提升。旅游带给镇民与游客更多更全面的接触和交流机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一种更合理、更有效、更直接的社交方式逐渐形成。 (5)激活了周庄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一大批从事政府及其部门行政管理和旅游经营管理的党政领导与旅游业同步发展,很多有驾驭实际工作水准的、视野开阔、认识水平较高、思维超前、执行力强的管理者脱颖而出,从事着富有意义的旅游事业。手摇船、三轮车、餐饮、住宿、导游等多项旅游配套服务都是由民众走出了第一步,实现了部分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居民、经营业主、游客,生活、经营、旅游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活画面。因此可以说,旅游的发展首先促进了人的发展。 3.充分重视居民在周庄保护与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当地居民在保护与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只是将他们作为被开发的对象,那么必然会引起居民和外来开发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产生一些不利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象,如治安情况恶化、宰客、工艺品粗制滥造等急功近利的现象。加强社区参与,积极有效地引导可有效避免这些现象,避免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周庄古镇的社区参与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形式:(1)为当地居民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古镇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培养居民“主人翁”精神。(2)成立专门的接待机构,听取居民意见,对有建设意义的建议可实行一定的奖励,让居民参与到古镇旅游规划中来,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3)有组织地安排居民参与旅游交通,为游客提供三轮车、镇外观光车等服务。(4)加强居民旅游业知识的培训,树立市场竞争意识。(5)有组织地对部分居民进行专业的导游培训,培养当地导游。(6)由于古镇居民是古镇民居产权的所有者,古镇旅游开发必然会影响到古镇民居的保护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政府每年应根据实际收入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保证居民能够积极配合旅游开发,并自觉保护古镇建筑,这样既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又能满足居民的切身利益。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1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蒙古文化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 下一篇文章: 到平遥古城旅游时,一定不用错过这几个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