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选刊》第三期(总第81期)冒雨访古城遗址作者:李海娈

年6月28日,采访组再次冒雨前往温都村南面新发现的古城遗址(暂不知名称),对其进行准确的丈量,量出精确的数据,拿出第一手资料,以备相关专家详细研究与考证。

已经连续三个晚上下大雨,今天依然是大雨滂沱,两辆车,十个人,最年长的已经是六旬老者,但无论老少,皆不畏风雨,在瓢泼的雨幕中驱车前往。

整个草原被茫茫雨雾笼罩着,青翠欲滴,鲜嫩如翡翠,牛羊依然悠闲地啃食着肥美的牧草,完全无视雨的肆虐。行至半路,天色有些亮,馆长说看样子这雨一会该停了。小马接过来说:七阴八下九日晴,九不晴,泡塌城;十二、十三路不干。这雨今天停不了。馆长说小马我知道你“算雨”算的很准确,但今天这雨要是停了,我就把你扔在甘子河草原,等什么时候再下雨,我再来接你。小马笑着说,这雨停不了,这是在晾上午呢。就这样我们边说边笑地赶到了目的,已经十二点多,大雨仿佛在和我们作对,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拼命地洒落,雨点打的车窗啪啪直响。馆长说:“我们先吃饭吧,吃完再上山”。于是我们把大饼和卤肉一分为二,分别坐在车里吃起午餐来。每人一个大饼,一瓶矿泉水,就着卤肉,看着车窗外大雨滂沱的草原,吃饭已经不是主要目的,仿佛感受草原雨幕里的浪漫情怀才是我们此刻的主格调。在这样大的雨中出来工作,大家不但没有半点怨言,反而如此开心与兴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如此忘我,当然是为海晏县寻找历史文化的信念,是想为这片热土寻找出已经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文化根脉的信念。我们在草原深处,在垴山窝窝里,痴痴地、执着地寻找。

匆匆吃完午餐,馆长便带着小马、小张和小姚冲进了雨幕里,我和孙站长、马老师、严老师、小阿及小韩随后也冲进雨中。本来馆长担心两位老师年事已高,特意嘱咐不要他们两个上山的,结果,两位老师根本不屑一顾这座高山,不怕路滑,不甘落后地冒雨爬上山顶。

当我们爬上去的时候,馆长们已经在丈量这座不知道在这里已经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这是一座很大的古城遗址,依山势东西而建,呈长方形。石头墙基只露出地面二十多公分,但古城轮廓分明,大概分三个大院,遗址内陶片很多,有石器、齐家窑、卡约等时期的陶片,由此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都很震撼,这座古城遗址将会为海晏的历史添上怎么样浓重的一笔呢?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对古城遗址进行丈量、测绘。

我站在山顶举目四望,视野非常辽阔,四周一切尽收眼底。不由得钦佩古人的雄才胆略,把古城建在如此高的地方,即使有敌来侵,也能及时发现,早做防范,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那战乱不断的远古时期,这里真是一方世外桃源,一方安静的乐土。

结束测量下山时,马老师看到林立陡峭的石崖非常雄奇,定要在此拍照,孙站长的相机出了一点故障,马老师连连表示遗憾,我说我拿着相机呢,因为下着雨,我没有拿出来。马老师说那赶紧拿出来,快!于是,我们又分别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我戏说等到我们年老时,拿出这些照片,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回忆,那该是多浪漫的事情。是的,六、七月的季节,大雨如注,山顶寒风凛冽,我们穿着棉衣,带着口罩,还冻得瑟瑟发抖,这样的工作环境,条件艰苦的程度,不是亲身经历者,断不能体会个中滋味,我们每个人却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认真做着属于自己的事情。

李海娈笔名:寒萧月,自年开始散文创作。其中散文《挥别青春》获《中国青年报》等三家刊物联合举办的《华星杯》纪念奖、散文《佛海寺纪行》获华蓥杯三等奖、散文《攀登年钦夏格日山》获《散文选刊》三等奖、散文《霞光中的哈鲁乌孙克代》获年中国当代抒情散文一等奖、散文《触摸雪域高处的白云》入选年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编著《中国民间故事·海晏卷》30余万字、撰写《海晏县导游词》10万字等(合著)、撰写《海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约十万字)。著有散文集《紫色心香》一部。系青海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北州作协会员。

征稿启示

昆仑文学社《作家选刊》编辑部面向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文学爱好者长期征稿,文体不限,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书评、摄影作品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优秀作品将收录《作家选刊》双月刊。投稿请附字内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投稿邮箱:gsf88

.







































苯酚哪个厂家生产的好
甲氧胺福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