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1921年,洋镜头里的长安古城原
瑞典人喜龙仁是著名的汉学家、艺术史学者和收藏家,对于很多喜欢老照片的朋友来说,应该都有所耳闻,年喜仁龙首次来到中国,考察了北京、洛阳、开封、苏州和杭州,并在回国之后出版了一本集游记、旅游手册和学术著作为一体的书籍《金阁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前往安徽寿县打算进行考古挖掘工作,因当地刚刚经历了一场洪灾,他只好前往西安,并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考古挖掘申请,但并没有得到允许,也就是在此期间,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古城西安当时的景象。 城墙远望从河对岸眺望西安的城墙。西安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年),历时八年竣工,规模之大,造型之宏伟使之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 护城河西安城周边河网密布,分布着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八条河流,故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图为西安东城墙及城外的护城河。 城墙一角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安古城墙保存得非常完好,女墙规整,箭垛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双层瓮墙西安城墙规格极高,城墙高达十二米。在整个城墙上,城门是最脆弱的地方,为了加强城门的安全,当年在西安主城门前的瓮城上设置有一高一低两层城墙,使之固若金汤。 城墙之上城墙上的城楼和附属建筑。图左是主城楼,另外两座建筑是城墙上的休息室,供在城墙上值守官兵临时休憩之用。 瞭望塔城墙上两层楼阁式建筑,即可以凭栏观景,也可以作瞭望塔使用。在瞭望塔之下,建有一座牌坊,虽然只露出一角,但依旧能够感觉到它的大气和精美。 东门箭楼西安东门叫长乐门,取自“长乐未央””之意。西安的主城门都是采用“门三重楼三重”的样式。图为东门闸楼与箭楼之间的第一层瓮城内的景象,通过箭楼的城门洞可以看到长乐门主城楼的下部景象。 东门主城楼这是长乐门箭楼与主城楼之间的第二层瓮城内的景象。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两层瓮城内都建有非常精美的两层建筑,年皆毁于战火,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此时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些建筑仍没有得到修复。进入城门之后,便是宽阔的中山大街。 南门之外从城南眺望西安南门的景象。在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南门的完整结构,图的最左边是南门闸楼,然后依次为南门箭楼和主城楼。 走近南门西安南门又叫永宁门,取“永保安宁”之意。这张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西安城墙“门三重楼三重”的情况。闸楼通过半弧形的城墙与箭楼相连,箭楼后面,是主城楼的楼顶。在护城河边,有一只“大黄”懒洋洋地躺在土堆上。 闸楼之前闸楼是建在瓮城正面城门洞上的敌楼,楼正面均匀分布有12个箭孔,它是城墙最前沿的防御工事,规模比后面的箭楼要小很多。图为当年永宁门闸楼前的景象。 西门远望站在护城河对岸遥望西安城西门,高大壮观的城墙之上,着箭楼、主城楼和官兵休息室分布均匀,层次分明。 西门之外西安西门名“安定门”,取“西部边疆安泰康定”之意。安定门和其他主城门一样,外绕护城河,闸楼、箭楼和主城楼一个都不能少。 走近西门西门的“三重门三层楼”结构,在图中清晰可辨闸楼和箭楼的屋顶都有所损毁。西城门外种有高大笔直的树木,这一点和其他门有所区别。 城外民居这张照片的角度和前一张图基本相同,高大的城楼下是一些民居建筑。可能是喜仁龙太喜欢这个场景了,他拿着相机向北又走了几步,拍下了第二张照片。在这张照片,西门闸楼显现得更为清晰。 西门闸楼西门闸门近景,闸楼之上同样设置有十二只箭孔。闸楼的外面是西门外大街,两边有各种商铺,街道上有行人正在通过,近景停着一辆运粮的独轮车,车夫正站在旁边休息。远处的城门之下,有几个士兵正在站岗。 西门主城楼安定门第二层瓮城内的景象。主城楼上瓦片上长满了青草,城门上的“安定门”字样清晰可辨。注意看位于城门边上的那棵槐树,当年还不是很粗大。在槐树之下,是一口水井,这口开凿于清康熙初年的大水井,以甘甜的水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 安定门前安定门前热闹的景象,小贩摆着地摊出售着瓜果梨桃和其他各种商品,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在槐树下,停着一辆运水的大车,运水工正在往车上装水。 城门内景象安定门内的西大街街景,道路很宽,街边的商铺上挑着幌子,贩夫走卒往来不断。在路边可见高耸的电线杆,说明当时的西安城已经开始用电了。 西安北门在喜仁龙的镜头里,并没有出现西安北门的镜头,西安北门名叫安远,早在年便毁于战火,图中的安远门主楼为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在年所拍摄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11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城市更新的济南路径留住老城烟火气
- 下一篇文章: 郑州新密斥巨资打造古城,河南或将再增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