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四座城市,也是发展速度很快的超大型城市。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除了五朝古都北京有着大量古建筑群之外,上海、广州和深圳,似乎都只剩下现代化的印记了。

其实,上海也有建立于元明时期的城隍庙、优美的江南园林,深圳也有南头古城等历史遗存。而在广州,传统建筑更是不少。陈家祠的精美雕饰,西关古老大屋的怀旧气质,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

但其实还有一处没那么出名的传统建筑群,就藏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附近。北京路作为商业步行街,是游客们购物逛街的不二选择,但却鲜有人知道,有一座闹中取静的古书院,和步行街的喧嚣只是一巷之隔。

这一整片地区,被叫做流水井,倒不是因为有井水的关系。所谓流水井是巷子的名称,现在也指代了这里周围一片书院建筑群。流水井的书院,最早兴建于明朝初年、洪武帝朱元璋年间,迄今也有年左右的历史了。

到清代中后期,这个不大的三平方公里占地空间里,却聚集了数百间书院,密集程度,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毕竟广粤地区远离中原地区,语言、文化与之有着极大的差别。为何这里会形成那么大规模的书院群?

原来,是因为广州地区商贸发达,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商再成功,也不及仕途成功,当官拿俸禄。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出资送孩子读书,光宗耀祖。

于是,广州流水井的书院群中,还有很多书院式的祠堂。譬如庐江书院——何家祠、平所书院——赵家祠、濂溪书院——周家祠、三益书院——江、何、黎合族祠等。

这些都是全省同族各家一起捐资建造的书院,除了教育的功能之外,也兼具祖先祭祀的功能,同时为乡试的考生提供住所。果然是有“全龙族把最坚硬的龙鳞给你”的感觉!

据说当时书院管理十分严格,来到省城考试的考生,得持有“斋集牌”才允许入住,相当于得有宗族的通行证。至于考完试,出了成绩后的10天,就得搬出去了。可想而知,当时的流水井,见证了多少考生的悲欢离合。

这一片很多老建筑都因为年久失修,不得不拆除。只剩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何家祠,是广州现有的基本保存完整的书院建筑。有机会可以去走访一下,感受下广州闹市中心的文化气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1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