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后城东起侨乡商品街,西抵文庙广场,长余米,与百源路相交。百源路以东属于鲤中街道清华社区,以西属于海滨街道涂门社区。

这是一条古色古香,集旅游观光和购物于一体的古街巷,除了闻名遐迩的古玩市场,这里还曾是许多达官巨贾的聚居地,不少书香门第的古厝洋楼得以留存,精彩的往事也令人神往。□泉州晚报记者王了文/图(除署名外)(稿件来源:泉州网泉州文旅集团)

泉苑茶庄(故居):泉州城内第一家茶庄

后城90—98号的泉苑茶庄(故居),已有年历史。泉苑茶庄是泉州城内的第一家茶庄。茶庄售卖的茶叶为武夷岩茶制作而成,不仅被认为是清凉、解热、消食的“中药”,更成为当时闽南人为远行之人“送顺风”及海外华侨“最拿得出手的礼品”。

泉苑茶庄(故居)(张君琳摄)

清末民初,中外闻名的茶庄有不少,以乌龙茶为主,在乌龙茶一类中做到出类拔萃的要数福建、广东两地的茶庄。泉苑茶庄则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茶庄之一,除了乌龙茶,尤以水仙种、铁罗汉这两个品种更负盛名。《福建乌龙茶》中记载:“民国时期,由于岩茶生产不景气,原先经销岩茶的商号转而销售乌龙、水仙茶,泉州的张泉苑茶庄在建瓯设厂收购水仙茶,并在武夷山购买茶山。”至此泉苑茶庄结束了没有茶山茶厂的历史,从源头把控茶叶质量,为打造优质茶奠定基础。

泉苑茶庄的创始人张白源(—年),为清代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同安)西塘乡人,年到泉州,走街串巷贩卖茶叶,因茶叶物美价廉、诚信经营,张白源很快就积攒了一笔不小的本钱。不久,他在胭脂巷口创设了“泉苑茶庄”,开启了泉州府首家茶叶店的历史,因为出自张家,坊间常称“张泉苑茶庄”。“泉苑”二字的“泉”字取张白源的“白”字和长子张满水的“水”字组合而成,又契合“泉州”之“泉”字,“苑”字则取“名茶园圃”之意。生意越做越大,泉苑茶庄先后在后城、灵慈街购买大厝,供族人居住。

当时泉苑茶庄的经营者们访遍闽粤著名茶山,力求茶叶来源最优,每到采摘季节就高薪礼聘工人认真采制,焙茶师傅大多是从全国著名茶区请来的名师,焙烤出来的茶要封存四年,再打开逐包试泡,以做最后鉴定。如发现茶叶稍微积水或伤火,虽然有好品质,也要毫不犹豫地降级降等。

张白源的后人张聪明执掌茶庄期间,张泉苑茶深得晚清泉籍名宦陈宝琛赏识,被誉为“茶中至尊”。年,在陈宝琛推荐下,张聪明挑选了五个茶品参加了法国巴黎的国际博览会,获得铜奖,一时蜚声海内外。茶庄的茶叶也成为当时闽南地区居民争相采购的佳品,更是为远行之人“送顺风”及海外华侨“最拿得出手的礼品”,南洋的华侨甚至经常汇款回泉采购,使其就此拥有了国外的市场。

年和年农历十月初五夜,两场大火让泉苑茶庄颇受磨难。第二次遭遇的火灾,让茶庄全部被烧为焦土,连储藏的岩茶也全部化为灰烬,只剩下在后城仅供生活的一些住房。第四代掌柜张丕烈(字张伟人)重整旗鼓,迅速筹措资金,借由夫人的老范志家族资金和家族的团结,齐心协力在灾后不足三个月又重新开业。

张丕烈(字张伟人)高瞻远瞩,在武夷山拥有了自己的茶山,收购了著名的慧苑坑、牛栏坑等,还买下了当地三大茶厂,与很多茶农建立了固定长期合作关系,打破了原本从茶农中收购茶叶的营销模式,创建了自产自销一条龙的茶产业链,从源头上把控了茶质量,严格制茶,提高品质。产品远销南洋诸岛,茶庄进入了最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张伟人在府学口(旧大众剧院)后建起“榕莲别墅”供后人居住,将茶庄收入的一部分用以支付全族人的生活费用,张伟人还重视教育,对有在读的家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随着抗战爆发,茶庄的经营经历了空前困难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公私合营,“泉苑茶庄”自此销声匿迹。

听着“张泉苑的故事”长大的张白源第七世孙——张维平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后一任茶庄掌柜(第五世)张祖泽的嫡孙,字源源,“源源”二字,深藏着祖辈殷切的寄望。4年他放弃了蒸蒸日上的服装公司,转做茶叶。一开始,他没敢用上“泉苑”二字,怕做得不好,砸了祖上的招牌,只用了“源源”二字注册了商标。张维平靠着在爷爷张祖泽身边积累下的茶叶知识,开始在武夷山建厂包茶山,谈下了当地部分茶叶名坑的包销权,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默默践行当年祖上定下的规矩:只采“头春”岩茶;储存4年以上的岩茶,才能作为水仙种茶的原料;包装时每包都会比额定的多出一点……

有故事的泉苑茶叶罐(张君琳摄)

许是祖上荫庇,源源茗茶很快在泉州打响了品牌,张维平终于有信心在前面加上“泉苑”二字。“福建老字号”“闽南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泉苑茶庄”……一系列的荣誉让沉寂多年的百年家族金字品牌重见天日,泉州百姓又有机会品尝百年老字号芳茗。

黄宅:读书报国育英才

后城号,是一栋临街的朴素红砖平房,平房后有一栋气派非凡的洋楼,洋楼二层东侧有一条通道,可以通往平房屋顶。黄氏后人黄宜泉介绍,黄家曾经走出过清末进士、如今泉州五中创办人之一黄抟扶,还有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爱国人士黄克立等,这里为后城著名的书香门第。

后城号,黄氏家族的气派洋楼。

黄抟扶(—年),祖籍晋江深沪,世居泉州后城,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任秋审处总办,平反多起冤案,加员外郎衔,记名军机章京。后因母病,请假回泉州,从此终生不仕。返乡后的黄抟扶负责泉州花桥善举公所,在灾荒年月曾筹资购买粮食,平价卖给市民行善。年,泉州知府金学献邀请陈棨仁、黄抟扶、黄谋烈和泉州士绅筹办“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这就是如今泉州五中的前身。年,黄抟扶在清源山开垦茶园,又在泮宫口设门市部,销售清源茶和武夷岩茶,曾在菲律宾的嘉华年中获金奖。

承天寺放生池中的“南无宝胜如来”这几个字,便是出自进士黄抟扶之手

黄氏后人黄克立(—4年),早年毕业于集美中学、厦门大学,获陈嘉庚赏识,曾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后来在香港银行业、纸业、地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香港商业巨子,曾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中三届连任全国政协常委。他还是香港回归的积极推动者之一,由于在推动香港市民热爱祖国等多方面的贡献,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首届大紫荆勋章。如今在厦门黄厝村,国家会计学院后山面向金门的山坡上有一处“望归亭”,就是为了纪念黄克立而建。

何宅:好德商船赈水灾

后城号的古厝,为后城“好德何”的祖宅。何家是清末泉州名门望族,堂号为“好德传芳”。

后城“好德何”的祖宅

“好德何”开基始祖名为何鸿文(—年),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从涂门街开一间豆腐作坊起步,逐步发展到从永春、德化买竹子和杉木,卖到外省。由于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何鸿文打造了十八艘商船,发展船运业,将泉州特产卖到浙江,又将浙江丝绸、大米等贩回泉州,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鼎盛时期,以后城为中轴线,周围置办下24座大厝,以及涂门街、西街的商铺若干。

何宅祖厝内有一处用石块拼成的图案,据何氏后人何克泓介绍,当年这里是一口水井,填平之后,特意切割石块组成花朵状。古厝的许多细节,犹见当年慢生活的优雅。

据史料记载,清代浙江发水灾,何鸿文将准备运回泉州的十八船大米、布匹匿名赈灾,后被官府查明,上奏朝廷褒奖。

年,何鸿文以元大银独资重修清源山何狄基墓。何狄基(—年)为宋代人,是何氏清源始祖,此墓1年被列为泉州市人民政府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时嫁娶讲究门当户对,何氏后人何耕泓的祖母,正是福建最后一位状元吴鲁的长孙女吴彩治。吴彩治年仅18岁便去世,何耕泓的父亲何达坤生于年,在吴鲁家开始启蒙教育,由吴鲁长子亲自传授。后来何达坤考上由著名画家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中国最早高等美术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回到泉州后,热心教育与公益事业,至老不衰。

何氏一族人才辈出,如今后城的“泉州后城旅游文化街”题字,署名为何少川,为福建省委原副书记,也是“好德何”后人。

后城,因位于泉州原罗城的城墙之后,故称“后城”,也雅称为“厚诚”,最早为巷,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拓宽为街。在泉州的铺境制中,这里属于泉州古城南隅三教铺后城境,所以坊间也习惯把后城称为“三教铺”。

后城手绘地图(来源:泉州网)

点击图片欣赏老街巷中的老泉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1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