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常见病妙方秘方集锦3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3002899597593&wfr=spider&for=pc 治肝硬化腹水妙方 1舟车丸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芜花槟木香,青皮橘红加轻粉,峻下逐水莫轻尝。 黑牵牛(炒)克,甘遂(面煨)50克,大黄(酒浸)克,大戟(面煨)50 克,芜花(醋炒)50克,青皮(炒)50克,橘红50克,槟榔15克,木香15克,轻粉3克。 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药后 大便泄泻3~4次,即可停药1~2日,然后再服1~2克,这样间断服用,使水去大半为度。假如 服1~2次不得泻者,次日可加量,但不宜过量或久服,以防中毒。 逐水消肿。 此方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的水肿、水胀、形气俱实之证。因病热至重, 应急投攻逐峻剂以除实邪,保住正气。故方中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芜花)峻下逐水;大黄、黑 牵牛泻下水热湿浊;青皮、橘红、木香芳香化浊,行气运脾;槟榔行气破滞,散满除胀;轻粉走而 不守,使诸泻药无窍不入,无微不达,则泻下逐水之力更强,其作用迅猛,不可等闲视之。本方可 使水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出,一鼓荡平,其效最速。在用量上宜由小到大,中病即止,并以汤剂调 养以善其后。《医宗金鉴》云:“舟车神佐丸(即舟车丸)治水停诸里,上攻喘咳难卧,下蓄小便 不利,外薄作肿,中停胀急者,故备举甘遂、大戟、芜花、牵牛、大黄直攻水之巢穴,使从大小二 便而出,佐青皮、陈皮、木香以行气,使气行则水行,肿胀两消,其尤峻利之处,又在少加轻粉, 使诸攻水行气百发百中。然非证实或邪盛者,不可轻试,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肿,用者慎 之。” 水肿、膨胀、形气俱实,症见口渴、气粗、腹坚、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沉数有 力。可用于肝硬化腹水、蛔虫病及虫积经闭等病症。 凡体质虚弱者慎用。一方无槟榔。 2中满分消丸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中满分消治热胀,四君猪苓枳朴姜,芩连夏橘炒知母,砂仁泽泻片姜黄。 白术、人参、炙甘草、猪苓、片姜黄各3克,茯苓(去皮)、干姜、砂仁各6克, 泽泻、橘皮各9克,知母(炒)12克,黄芩(炒)36克,黄连、半夏(汤洗7次)、枳实(炒) 各15克,厚朴(姜制)3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 水送服。 健脾行水,泻热利湿。 方中用四君子汤(参、术、苓、甘)健脾益气;黄芩、黄连清利湿热;干姜、半夏 健脾燥湿;厚朴、枳实行气散满除胀;猪苓、泽泻渗泄利水而除湿;陈皮、姜黄、砂仁理气和中, 开胃舒脾;知母润肾滋阴。本方药味虽多,方阵不乱,标本同治,邪正兼顾,有健脾行气,泻热利 湿之功,是治疗中满热胀、气胀、水胀的常用效方。 中满热胀,症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疼痛、烦渴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大 便秘结或垢溏、苔黄腻、脉弦数等。可用于肝硬化腹水之属于热者。 若腹胀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牵牛;有黄疸者,加茵陈;水气偏盛者,去甘 草,加大腹皮。 治胆囊炎、胆石症妙方 1疏肝利胆汤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章真如方) 疏肝利胆汤柴胡,枳香芩连赤芍药,郁金内金生甘草,厚朴山楂熟大黄。 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8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 6克,熟大黄8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厚朴10克,山楂10克。 先泡后煎,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疏肝行气,化瘀消积。 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颇似中医的“胆胀”证,究其发病原因,多系湿热内蕴, 郁蒸日久,致使肝失疏泄,胆失通降,结为砂石,治疗应重在肝、胆、胃三经。湿热故方用柴胡、 枳壳、木香、郁金疏肝行气;黄芩、黄连、川厚朴苦辛泄化湿热;赤芍、熟大黄化瘀消积;鸡内金 不仅能消积助运,且有磨化结石之功。本方符合“六腑以通为用”的制方大法,临床应用多年,无论 急、慢性胆囊炎均有效。如伴有胆结石,小的可以排出,体积大的不能排,可消除炎症,使结石成 静止状态。 急、慢性胆囊炎,症见胁痛、脘胀、口干口苦、纳呆便秘、厌油作呕、甚至恶寒发 热、黄疸、脉弦、舌苔黄腻。 运用本方,应注意勿食油腻、荤腥、炙煿食物,以素食为宜。 2胆道排石汤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胆道排石汤茵陈,郁金枳壳生大黄,木香再配金钱草,胆系结石此方施。 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郁金15克,枳壳9克,木香9克,生大黄6~9 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也可制成丸剂,每服9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1周后,再进行第2疗程,必要时,亦可连服2个疗程。 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 方用金钱草清利湿热,且善于排石;配以大黄、茵陈以增强清利肝胆湿热之功;佐 以郁金、木香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清利湿热,行气止痛,利胆排石之功。屡用屡验,效果甚 佳。 胆石症,症见右上腹疼痛、痛引肩背或有黄疸、便秘者。可用于胆石症、胆总管结 石、肝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及胆道蛔虫症等病症。 若见寒热往来,加柴胡;肩酸痛,加姜黄;湿热重,加六一散;消化不良,加苍术、 厚朴;热重,加黄芩、虎杖;呕吐,加半夏、竹茹;胆道蛔虫症,加乌梅、使君子、苦楝皮;痛剧, 加川楝子、延胡索。 治肥胖症妙方 1活血涤痰汤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王鸿烈方) 活血涤痰汤丹参,川芎郁金草决明,柴胡茵陈生牡蛎,泽泻山楂何首乌。 丹参30克,川芎15克,郁金15克,柴胡15克,茵陈15克,草决明20克,生 牡蛎20克,泽泻20克,生山楂20克,何首乌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涤痰散结。 本方集理气、活血、疏肝、健脾、利湿、降浊诸法于一体,且诸药物中多有调整血 脂,减少脂肪的作用。运用此方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脂肪, 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高脂血症并发肥胖,症见身体肥胖、头目眩晕、肢体麻木、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 等。 气虚者,加生黄芪、枸杞子、党参、桑寄生;兼阴虚火旺、寐差多梦者,加夜交藤、 炒枣仁;兼纳差者,加焦三仙、砂仁、广木香、香附等。 2五子涤痰汤 邱德文《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赵绍琴方) 五子涤痰用苏子,丹参茜草莱菔子,赤芍三仙冬瓜子,皂角子配白芥子。 莱菔子、苏子、冬瓜子、丹参、茜草、赤芍、焦三仙各10克,白芥子、皂角子各 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涤痰,活血化瘀。 本方由三子养亲汤化裁而来,对于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有良好的效果。方中多为 植物种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利于痰湿积滞的排泄;配以丹参、茜草、赤芍活血化瘀,焦 三仙消食健胃,共奏涤痰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轻身祛脂,健运脾胃之作用。 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潮红、舌红苔黄垢厚、脉弦滑数、按 之有力。 瘀血明显者,重用赤芍、丹参、茜草;肝热盛者,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三焦气 机失调者,重用焦三仙,加水红花子;大黄以疏调三焦。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 1良附丸 清·《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姜汁为丸或水煎,脘腹诸疼因寒滞,清凉方法莫沾边。 高良姜(酒洗、焙研)、香附(醋洗、焙研)各等份。 上药共为细末,或姜汁或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 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本方肝郁气滞、胃有寒凝之胃脘及胸胁诸痛,而以胃脘痛为主。方中用高 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行气;以米汤饮与生姜汁和食盐为丸者,取其兼以和胃之意。气行寒散, 胃气调和,其痛自止。 寒凝气滞、胃脘疼痛、得温痛减、胸闷胁痛、痛经、苔白、脉弦。可用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痛经等病症。 方中主药可根据寒凝气滞偏重来决定。偏于寒凝者以高良姜为主药;偏于气滞者以 香附为主药;若寒凝气滞并重,则两药等份。若见瘀滞,加延胡索、川楝子、九香虫等;气虚,加 党参、白术。 若肝胃有郁火、或胃阴亏竭、舌质红绛者,不宜应用。 2良附丸 宋·《宋代验方》 良附丸传宋代方,青皮归姜木沉香,理气和胃解肝郁,温中散寒止痛良。 高良姜20克,香附20克,青皮15克,当归15克,木香15克,干姜10克,沉 香5克。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汤送下。日服2~3次。 理气和胃,温中散寒。 本方适用于肝郁气滞、胃中有寒的胃脘痛。方中高良姜、干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 香附理气开郁,消食止痛;当归活血止痛,温里散寒;青皮、木香、沉香疏肝气,破滞气,止气痛。 诸药协同,共奏散寒,行气,活血之功,脘腹疼痛自愈。 肝胃气滞寒凝、胃脘疼痛、经年不愈、苔白、脉沉滞者。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在临床上只要是舌苔白而舌质不红,脉沉滞而不弦劲的肝胃气痛,投以此方无不奏 效。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妙方 1乌贝散 《北京中医》(9)年(现代验方) 乌贝散中乌贼骨,临证再配象贝母,制酸止痛效果好,胃痛泛酸用时多。 乌贼骨85克,象贝母15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喷入芳香剂,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每服3克,日服3次。如病 情较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亦可制成片剂服用。 制酸止痛。 方用乌贼骨制酸止痛;佐以象贝母清润护胃。药仅两味,力专效宏,效果甚佳。 胃脘疼痛、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并伴有泛酸、喛气、恶心、呕吐或有黑便、呕血 等。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若伴上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同服白芨粉、三七粉;胃痛甚者,加延 胡索、香附;口苦、中脘灼热感者,加左金丸、黄连;畏寒、乏力者,加黄芪、桂枝。 经临床观察,并经实验研究证明,本方确有明显加速胃溃疡愈合的作用。 2乌沉汤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乌沉汤里用乌药,沉香人参甘草襄,中虚寒滞胃寒痛,行气散寒止痛良。 乌药克,沉香克,人参90克,甘草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6~9克,日服3次,饭前空腹时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 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行气散寒,调中补虚。 方用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配以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佐以人参补气调中; 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行气滞,散阴寒,补中虚之功。 中虚寒滞,症见脘腹胀痛、喜暖喜按、恶心呕吐、或寒疝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 白、脉沉迟。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征及肠梗阻等病症。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dxgc/9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中医的祖传秘方揭露,赶紧收藏起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