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

本文整理自《平遥古城空间格局演化的再解析_谢璞》接上篇

前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正文

一、平遥古城的形成过程以及城邑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西周作为北方军事防卫城,大将伊吉甫北伐猃狁(xianyun)筑城,稀罕设置平陶县。隋唐时期,建寺(太子寺)立庙(清虚观)至宋代,县城配套体系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形成核心区域,以县衙为中心的“丁”字形街区形成;东南侧文庙正殿,金大定三年重建。

第三阶段,明洪武3年城墙扩建;衙道街、城隍庙街与南大街形成“十”字形主干大街;城南片区街区的整顿与主干大街的治理;城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建。

第四阶段。东、西大街,南大街;衙道街、城隍庙街“干”字形主干大街的形成;城隍庙的建成;平行于东西大街的后街(后街、砖券门巷)的治理;街区细部小巷、小路的形成;及城北观(清虚观)、庙(真武庙、火神庙、关帝庙)的形成。

第五阶段。由中心向周边街区的扩展与高密度化。城南西侧街区形成;城北周边街区的形成,余留部分空闲用地。

经过以上五个阶段,形成了平遥古城独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与城邑特征。

二、平遥古城的街区形态

平遥古城的街区地块区划如图6所示,基本呈方形的街区构成。位于中央位置的县衙南侧,有三个边长约米的正方形街坊,相对其他街区,地块规模大出许多,导致通向内部里坊的带状路较多。

图6

A1地块由较早的教场、书院、武庙等公共建筑空间构成,知道现在基本仍然是以公共设施为主的功能区块。

A2地块由南梁巷、东西小巷十字交差贯通构成。里坊内中小规模的四合院较为规整集中,中部宅基地排列井然有序,形成了地块内部街巷整齐的巷陌。

A3地块形成很多南北向通向内部里坊的巷子(如中赵家巷、赵举人巷)。因为南北轴向的“前店后坊”式四合院宅基地,南北背靠背排列,形成街坊内纵向细长条装的地块形态。并且南侧的四合院宅基地,普遍大于北侧的宅基地。

以上三个地块,位于县衙南侧方整的地块,属于早期区划地块的基本特征。

位于县衙以东,沿着南大街两翼的B1、B2地块,南北向并排规则排列着“前店后坊”式四合院,是这一区域的显著空间特征。

B1地块,东西贯通的有小察院街、米家巷、街巷南北间隔约米,四合院南北纵向背靠背排列,南、北两侧四合院的出入口,排列在这两条街巷上。

B2地块与B1地块相比,与A1地块的空间形成更加类似,以南北向道路构成为主的里坊分割,主要是受到地块东侧“前店后坊”店铺的西侧县衙地块的横断阻隔所致。

C1、C2地块,以文庙、隍城庙为街区中心布局的街区。C2地块中“Z”型的米粮市街为南北主要道路,贯穿当时的粮油集市。地块的构成特点是集中了“进深”较浅的四合院。D1、D2街区属于以上主要中心地块周边街区,呈现长方形里坊布局。其中,位于县衙西侧的D1地块,应该在原边长米的方形街区的基础上,东西方向二分之一分割,形成90米巷间距的长方形里坊形态。D1地块的北半部分街区,四合院宅基地背靠背,南北布局。宅院背靠背线正好是南北宅基地的分割线,每块宅基地进深为“二进院式”的空间规模。

E地块,以东、西大街为轴线,沿线南侧鳞次栉比地竖向排列着“前店后坊”式店铺,构成横扁平长方形的街区形态。“前店后坊”与四合院的南北宅基地的“背靠背”,形成东西狭长,面朝大街,背通后街的宅基地格局。而面朝大街的“前店后坊”式宅基地的规格,普遍高于后面四合院宅基地的规格。同时,大规模的“前店后寝”式宅基地,南北宅基地串联在一起,前后有南北两个出入口“过厅式”组合空间,空间组织形态独具平遥特征。

东大街以北的F1、F2、F3地块,属于城内较低洼区域,有较多的空间宅基地,属于开发较晚的地块。F1地块,南面衔接平行于东、西大街的后街,属于自然形成的街区。该区域宅基地普遍开发强度较小。F2地块,曾经陆续建有“北关帝庙”、“火神庙”、“真武庙”、“娘娘庙”、“土地神祠”,是城北地块中不同历史阶段,集中硬件的亩产地块。

F3地块,由众多南北方向的香岛构成。地块中属于大规模区划,营造的公共设施,东、西两侧为住宅地。东侧里坊“壁景堡”,由三条贯穿南北长约米巷道,缀连着东西向,背靠背排列四合院宅基地。巷道南为堡门,北端为庙。

G地块,以连接东西主轴西大街和上西门大街的南北主干——站马道街为中心轴,东西向派生出许多巷道,通向变化较为复杂的里坊巷陌。具有非统一区划,开发较晚的地块特征。

H地块,属于城内剩余较多的空闲地。明代曾建有“真君庙”、“五道庙”、“集福寺”、“养济院”。现在为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老厂房、空地、办公楼等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

上篇:跟着旅行学规划——平遥古城空间格局(一)

专业类设计培训机构

北建大科技创新项目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anbaoz.com/ahgc/7991.html